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480章 风云·会 (11月15日)

第480章 风云·会 (11月15日)(2 / 2)

王处长立刻上前一步,打开手中的加密平板:“部长,教授。我们梳理了近三个月的情报,发现欧洲几个标榜‘生态原教旨主义’的激进环保组织,活动频率和资金流近期异常活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放大了一张复杂的资金流向关联图,“这些组织背后,隐约出现了几家与化石能源巨头、以及某些鼓吹‘绿色技术专利壁垒’的大型新能源企业关系密切的基金会身影。更有意思的是,”他又调出几张模糊但能辨认的监控截图,“我们确认,其中至少两个组织的核心成员,与那个在国庆期间被我们打掉的国际灵异组织‘幽影之触’的外围信息掮客,在柏林一家咖啡馆有过秘密接触。”

线索像冰冷的毒蛇,丝丝缕缕地缠绕上来。能源巨头的利益驱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霸权野心,激进组织的“理想主义”狂热,再加上“幽影之触”这类组织对超自然力量的觊觎和搅浑水的能力……一个险恶的同盟正在哥本哈根的阴影下悄然成型。他们的武器,可能就是被歪曲的科学、被煽动的民意,以及被恶意利用的地脉扰动。

“这盘棋,下得够大,也够脏。”李玄策的声音冷冽如窗外的寒风。他走到巨大的环形屏幕前,目光从哥本哈根的新闻画面,移到青海那扭曲的地脉模型,再落到关联图上那些闪烁的、代表阴谋的光点。“长庚,我需要一份简明扼要、逻辑清晰、证据链扎实的非传统安全风险评估摘要,重点阐述这种大型新能源设施在地脉敏感区不当部署可能引发的系统性、不可预知风险,以及其被政治化、武器化的巨大隐患。两天内,能出来吗?”

“没问题。”李长庚的回答斩钉截铁,手指已在控制面板上开始新的操作。

“王处,”李玄策转向三处长,“深挖那条线。重点查资金最终源头,查那些激进组织与特定媒体智库、政客团队的勾连渠道,特别是涉及抹黑中国环境政策、鼓吹‘地脉威胁论’的苗头。我要知道,他们打算在哥本哈根唱哪一出戏。”

“是,部长!”

办公室的门轻轻合上,室内只剩下仪器运行的微弱嗡鸣。巨大的屏幕上,地球模型缓缓旋转,蔚蓝的海洋与褐色的陆地之上,金色的地脉与白色的风车群图标无声对峙。李玄策独自站在屏幕前,身影被流动的数据光芒勾勒得有些孤寂,却又如山岳般沉稳。

窗外,冬日的阳光艰难地穿透云层,在冰冷的玻璃上投下几道淡薄的光痕。一场围绕地球未来话语权、裹挟着科学、玄学与赤裸裸利益的无声风暴,已在遥远的北欧海港酝酿成形。而他和他所守护的一切,正处在风暴眼的边缘。

傍晚,“老地方”菜馆的雅间里,暖黄的灯光驱散了胡同里的寒气。红木圆桌上,几样精致的家常菜冒着热气,酒香微醺。周凯的脸膛被几杯酒染红了,他拍着桌子,带着点地方官的直爽和憋屈:“……老李,你是不知道是地方财政的支柱!可上头减排的指标压下来,环保督查组一来,谁顶得住?现在都说要转型新能源,风电光电是好啊,可那设备、那技术、那并网……哪一样不要钱?钱从哪来?人家西方巨头把着核心专利,卡着认证标准,价格死贵!我们想搞自主研发?难呐!”

坐在他对面的张鹏,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这位环保基金会的项目总监显得斯文许多,但语气里也带着深深的无奈:“周哥说的都是现实。可国际上的舆论压力更大。哥本哈根这会议还没开,外面指责我们‘发展原罪’、‘透支地球’的声音已经甚嚣尘上。基金会这边,最近就收到好几笔来自欧洲的大额定向捐赠,要求我们重点‘关注’西部大型能源项目,特别是风电基地,对‘脆弱高原生态’和‘全球气候敏感带’的‘不可逆影响’。”他苦笑了一下,压低了声音,“钱是好东西,可附加的那些‘调研方向建议’和‘成果发布渠道’要求……细品起来,味儿不太对。总觉得背后有只手,想借我们的嘴,说他们想说的话。”

一直安静听着的刘颖,皮肤带着高原阳光留下的微痕,眼神却依旧清澈明亮。她在疆省一个边境县干了八年,刚调任地区不久。她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声音不高,却像带着戈壁的风沙:“周哥难,张鹏那边也难。可最难的是谁?是牧场上那些等补贴买越冬草料的牧民兄弟,是风沙线上盼着固沙林能活下来的乡亲。我们那儿也在试点小规模的风电,给偏远村子供电。老百姓是欢迎的,灯亮了,能看电视了。可最近也有传言,说这风车转起来,惊了山神地脉,坏了草场风水,牛羊都不安生。”她摇摇头,笑容有些苦涩,“玄策,你说这都新时代了,可有些老话,传着传着,味儿就变了。尤其是边境那边,有些‘外边’来的所谓‘环保志愿者’,拍拍照,找人聊聊天,这些话就传得更邪乎了。年底了,人心容易浮动。”

李玄策安静地听着,手中的酒杯温润。老同学的牢骚、困惑和见闻,像一块块看似零散的拼图,在他脑中迅速组合。周凯的困境印证了产业转型的阵痛和外部技术壁垒的现实压力;张鹏的遭遇揭示了国际资金以环保之名行舆论操纵之实的管道;刘颖带来的边疆信息,则清晰地勾勒出“地脉惊扰论”这种伪科学谣言如何在基层被炮制、传播,并可能被利用来煽动不稳定情绪。尤其那句“‘外边’来的‘环保志愿者’”,更是触动了李玄策高度警惕的神经。

“都不容易。”李玄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他拿起公筷,给周凯夹了一块炖得酥烂的蹄筋,又给刘颖添了些清淡的青菜。“转型的阵痛是必经之路,但路再难,方向不能错。核心技术买不来,只能靠自己啃下来,部里和发改委那边,对真正有突破性的自主项目,支持力度会加大。”他看向周凯,眼神肯定。

接着,他转向张鹏,语气多了几分深意:“鹏子,做环保是好事,是良心活。但眼睛要亮。外来的和尚念的经,未必都是为了普度众生。有些‘关注点’,是糖衣,也是炮弹。你们基金会,根子要扎在自己土地上,听自己老百姓的声音。真正的环保,是为了人,不是为了某些人手里的标尺。”张鹏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最后,他看向刘颖,目光温和却透着凝重:“小颖,你那边的情况很重要。老百姓信山神地脉,是千百年传下来的敬畏,不是愚昧。但有人想借这个搞鬼,那就得揪出来。年底了,多下去走走,听听大家真实的想法,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传言,及时沟通。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畅通的信息和扎实的工作。那些‘外边’来的热心人,热情接待,但也要心里有本账。”刘颖迎着他的目光,用力点了点头:“明白,玄策哥。放心。”

一顿饭,家常的话语间,信息的暗流悄然交汇。李玄策没有透露任何机密,却像一位高明的弈者,在杯盏交错间,将几缕关键的线索牢牢攥入掌中,并精准地将一份沉甸甸的“安心”和“方向感”,传递给了身处不同漩涡的老同学。

聚会散场,胡同里的寒气扑面而来。李玄策婉拒了同学相送,独自走向停在路边的黑色轿车。坐进后座,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寒冷,他并未立刻吩咐司机开车。车内一片静谧,只有仪表盘发出幽微的光。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

脑海中,风暴已然成形:李长庚实验室屏幕上那扭曲的地脉金光;王处长关联图上闪烁的阴谋光点;周凯拍桌子的憋屈;张鹏苦笑中的警觉;刘颖话语里边疆的风沙与暗流;哥本哈根会场外汹涌的“道德”讨伐声浪;还有敌人躲在阴影中,试图将古老的地脉之力锻造成现代枷锁的狞笑……无数线索、危机、责任,如同冰冷的钢针,刺穿着紧绷的神经。

他缓缓睁开眼,深邃的目光投向车窗外。京城的冬夜,灯火璀璨如星河,无声地流淌。远处高楼的霓虹在寒夜里明灭闪烁,像一双双窥伺的眼睛。车内暖气很足,却似乎驱不散那从心底蔓延开来的、源自西伯利亚冻土深处的寒意。哥本哈根那片遥远的、正在汇聚全球风云的海港,仿佛就在这车窗之外,无形的压力如冰冷的潮水,一浪接着一浪,拍打着这辆静止在夜色中的轿车。

李玄策的手指,在真皮座椅的扶手上,无声地收紧。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像是在虚空中攥住了某种看不见的舵轮。前方的路,是更深、更冷的寒冬,是连阳光也难以穿透的重重迷雾。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回家。”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平稳,听不出丝毫波澜,像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头,瞬间沉入无边的寂静。轿车引擎发出低沉的启动声,平稳地滑入京城冬夜的车流之中,尾灯的红光在冰冷的街道上拖曳出两道短暂而坚定的轨迹,旋即被更广袤的黑暗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