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464章 尘·烽 (7月5日)

第464章 尘·烽 (7月5日)(2 / 2)

“李部,您的意思是……”赵明试探着开口,声音有些干涩。

“成立一个特别行动小组。”李玄策斩钉截铁,迅速部署,显然心中早有预案,“以‘民族文化交流与灾后心理援助专家组’的名义,即刻前往乌鲁木齐。成员构成:灵异局三名经验最丰富的行动员,配备最新一代的‘谛听-4型’便携探测仪和基础防护装备;科技支援组派两名技术骨干,携带高精度采样分析设备;再调派两名精通维汉双语、熟悉当地社情民意的文职精英负责沟通协调和情报搜集。”

他目光转向老周:“周组长,立刻联系斯坦福研究所的李长庚教授,开通最高等级的加密卫星信道。现场所有能量残留、土壤、水体样本数据、目击者描述的‘异常者’行为细节录像,第一时间传回北京,由李教授进行深度分析。我需要他给出最专业的科学解读。”李长庚这个名字的出现,再次让会议室里响起微不可闻的吸气声。那位归国的传奇科学家,是李玄策手中一张至关重要的底牌。

“是!”老周立刻应声,迅速记录。

“行动指挥权,”李玄策的目光扫过会议室,“由灵异局一处处长韩冰直接负责,向我单线汇报。任务目标:第一,利用援助身份作掩护,深入核心区域,秘密搜集关于‘异常个体’及残留能量的所有线索,力求锁定其来源和操纵者;第二,评估该‘厌胜’手段对当地人心、地脉的潜在持续影响;第三,在确保自身安全和不引起恐慌的前提下,尽可能阻止其后续动作。注意,是‘秘密’行动,不得干扰地方正常维稳工作,不得暴露真实意图!”

部署清晰、果断,没有给任何人再质疑的空间。王雷张了张嘴,最终也只是脸色复杂地闭上了。李玄策展现出的不仅是决断力,更是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本质的深刻把握和一套完整的应对逻辑。

“散会。”李玄策一挥手,结束了这场气氛凝重的会议。众人迅速起身离开,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

会议室很快只剩下李玄策一人。巨大的空间瞬间被一种更深沉的寂静填满,只有中央空调的冷风还在不知疲倦地吹拂。他独自走到那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前,久久凝视着乌鲁木齐那个刺目的红圈。窗外,蝉鸣依旧聒噪,像无数细小的锥子,试图钻透这厚重的玻璃和冷静的表象。

他需要更直接、更接地气的声音。

深吸一口气,李玄策转身走回办公桌,没有使用桌上那排光洁的保密电话机,而是从抽屉深处拿出一部略显笨重的红色卫星保密电话。他熟练地拨通了一个记忆深处的号码。听筒里传来几声悠长的等待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几秒钟后,电话被接通了。一个带着浓重西疆口音、略显沙哑却中气十足的男声传来,背景音里似乎还有隐约的车辆引擎和嘈杂人声:“喂?哪位?”

“老班长,”李玄策开口,声音里的冷峻瞬间褪去大半,换上了一种只有面对特定故人才有的、带着岁月沉淀的熟稔,“是我,玄策。”

“玄策?”电话那头的声音明显拔高,透出惊喜,随即又压低了,“哎哟!李部长!您这个大忙人,怎么想起给我这个老丘八打电话了?” 对方是张卫国,李玄策当年在地方防汛站工作时结识的老战友,性格耿直豪爽,如今在西疆军区某部担任要职。

“少来这套,卫国。”李玄策嘴角难得地勾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语气也轻松了些,“还老班长呢?叫名字就行。”

“那不行!规矩不能乱!你现在可是首长!”张卫国在电话那头似乎拍了下大腿,声音洪亮,“说吧,首长有什么指示?是不是关心我们这边的情况?”

“嗯,”李玄策没有寒暄,直接切入正题,语气重新变得凝重,“你那边……现在怎么样?‘地皮’还烫不烫?”

电话那头的背景杂音似乎小了一些,张卫国的声音也沉了下来,带着军人特有的直白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烫!歹得很!(西疆方言,意为非常糟糕)娘的,表面看着是消停了,街上人也少了,军警都撒出去了。但那股子邪火还在底下拱着呢!人心惶惶,看谁眼神都不对,像揣着炸药包!我们这边压力山大,睡觉都得睁只眼!”

李玄策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着无形的线条。

张卫国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带着点神秘和困惑:“老李……跟你说个邪乎事儿,就昨天,我手下一个小连长带人去二道桥那边一个巴扎(集市)摸排。回来跟我嘀咕,说有个开馕坑的老维族大爷,哆哆嗦嗦地扯着他袖子,非说那天晚上看到‘鬼’了!”

李玄策的眼神瞬间锐利如鹰隼:“鬼?”

“可不!大爷说,亲眼看见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汉子,被几个闹事的追着打,砖头、棍子雨点似的砸身上,砰砰响!可那人就跟没事人一样,连晃都不带晃的!反倒回过头,眼睛红得像滴血,冲着追他的人吼了一嗓子……就一嗓子!”张卫国的声音里也透着难以置信,“大爷说,那声音钻进耳朵里,像锥子扎脑子!那几个追打的人,当场就疯了似的互相撕打起来,比野狗抢食还凶!那汉子趁机就溜了,快得像阵黑风!大爷吓得躲进馕坑里一宿没敢出来……你说邪门不邪门?那小连长也是将信将疑,当个奇闻报给我了。”

馕坑、巴扎、老维族大爷、红眼睛、诡异的吼叫、自相残杀……张卫国描述的每一个细节,都像一块沉重的拼图,“咔哒”一声,严丝合缝地嵌入了李玄策心中那个由冰冷报告构筑的、关于“异常个体”的轮廓里。来自最底层、最朴素的目击,往往直指最残酷的真相。

“邪门……”李玄策低声重复了一句,语气沉凝如铁,“确实‘歹得很’啊,老班长。” 他用了张卫国的方言,带着一种沉重的心照不宣。

“你也觉得不对劲?”张卫国敏锐地捕捉到了李玄策语气的变化,声音严肃起来,“老李,是不是……上面发现了什么?”

李玄策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老班长,帮我个忙。你路子广,人面熟,帮我多留个心。特别是基层,那些小巷子、老居民区、巴扎深处……如果再听到类似的‘邪门’事,或者看到什么行为特别古怪、不合常理的人,不管多离奇,第一时间告诉我。不要通过常规渠道,就打我这个号。”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只有粗重的呼吸声传来。张卫国显然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放心!”他斩钉截铁地吐出两个字,带着军人的承诺,“包在我身上!这地界儿上,还没我张卫国摸不清的犄角旮旯!一有风吹草动,立马给你消息!”

“好。多保重,老班长。”李玄策最后叮嘱了一句,语气深沉。

“你也是,玄策!这边风大,沙子迷眼,走路当心!”张卫国也回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叮嘱。

电话挂断。嘟…嘟…的忙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单调。李玄策缓缓放下那部红色的卫星电话,听筒上似乎还残留着西北边陲干燥的风沙气息和故友沉甸甸的承诺。

他再次抬头,望向地图上那个被红圈死死锁定的名字——乌鲁木齐。窗外的蝉鸣不知何时停了,午后炽烈的阳光将巨大的窗框影子斜斜地投射在地板上,像一道沉默而锋利的界碑。

烽烟已起,尘嚣蔽日。而真正的战场,往往藏在阳光照不到的阴影里,藏在人心最深的恐惧与古老的恶意之中。他派出的那支“文化交流”小组,此刻,或许正穿越万里云天,飞向那片被阴霾笼罩的土地。一场无声的战争,已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