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的雪,终于在新年第三天姗姗来迟。细碎的雪沫子无声地扑打着巨大的落地玻璃幕墙,在冰冷的表面凝结成一层朦胧的霜雾。室内与室外,像是被这层薄霜隔开的两个世界。
这里是李长庚位于京郊山麓的秘密研究室。没有国安部大楼的肃杀,却弥漫着另一种高度凝练的寂静。空气里漂浮着臭氧的微腥、旧纸张的霉味、以及某种精密仪器低频率运转时散发的、难以形容的“洁净”气息。巨大的工作台占据了大半空间,上面堪称奇观:几摞泛黄发脆、线装或羊皮纸封面的古籍随意堆叠,旁边就是闪烁着幽蓝色光芒的全息投影仪、流淌着液态金属般数据流的曲面屏,以及一台正在安静吞吐着纸张的激光打印机——它正将一份份晦涩的学术论文,转化为更便于归档的实体文件。
李念墨站在工作台前,小心翼翼地将一页刚刚打印出来、还带着微微热度的论文平铺在特制的扫描台上。她的指尖拂过纸面,感受着激光碳粉特有的颗粒感。论文标题是《量子场论框架下信息传递路径的拓扑学研究》,作者署名是一个拗口的北欧名字。内容在她看来,如同天书。
“爷爷,这篇也归档到‘量子纠缠与宏观效应’的子目录吗?”她抬头问道,声音在空旷的研究室里显得格外清亮。
李长庚正埋首于一张巨大的绘图纸上,闻言抬起头。他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镜片后的目光却锐利如鹰,丝毫没有古稀老人的浑浊。他扫了一眼念墨手中的论文标题,微微颔首:“嗯,放进去。还有旁边那几份,《量子退相干在复杂系统中的延迟效应》、《意识波函数坍缩假说的实验验证困境》…都归进去。”他顿了顿,放下手中的绘图笔,拿起一张念墨刚刚扫描归档的论文复印件,指着其中一段被荧光笔标出的复杂数学推导,“念墨,你看这里。”
念墨凑过去,努力分辨着那些如同神秘符咒般的希腊字母和积分符号。
“这个公式,”李长庚的指尖点在纸页上,发出轻微的“笃笃”声,“表面上看,是在讨论量子比特在特定环境噪声下的信息保真度衰减模型。但你看这个边界条件设定…还有这个隐含的迭代参数…”他的手指顺着公式的脉络滑动,语气带着一种发现秘密的凝重,“它巧妙地绕开了当前主流理论对‘宏观尺度量子效应’的否定前提,构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猜想模型——在特定条件下,微观层面的量子纠缠态,其信息传递的‘扰动’,有可能在宏观层面,尤其是高度依赖信息流的复杂系统中,产生类似‘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
念墨屏住呼吸。她虽然无法完全理解公式,但爷爷话语中的“扰动”、“连锁反应”这些词,让她本能地联想到父亲办公室里那些关于金融高管离奇死亡和网络异常的报告。
“您的意思是…这种‘扰动’,可以被利用?”她轻声问,指尖无意识地蜷缩起来。
“不是简单的利用。”李长庚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眉心,显露出一丝深深的忧虑,“这是一种…理论上存在的‘钥匙’。如果能找到方法,将这种微观层面的‘扰动’定向、放大并投射出去…”他看向念墨,镜片后的目光变得极其严肃,“它可能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攻击武器。针对金融交易系统核心节点的精准‘扰动’,足以瞬间引发全球市场的海啸;针对特定个体的神经系统进行持续、微量的‘扰动’,理论上可以诱发精神崩溃、思维紊乱,甚至…悄无声息地终结生命,不留痕迹。就像你父亲正在追查的那些案子。”
研究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仪器低沉的嗡鸣和打印机偶尔的“咔哒”声。窗外的雪似乎下得紧了些,细密的雪粒敲打着玻璃,发出沙沙的轻响。一股寒意,并非来自室外的风雪,悄然爬上念墨的脊背。
李长庚没有停顿,他走到房间中央的控制台前,手指在触控屏上快速滑动。嗡鸣声陡然增强,天花板投下数道交织的蓝色光束。刹那间,一副宏大而精密的立体星图在研究室中央缓缓旋转起来。这不是天文意义上的星辰,而是由无数细密光点和流动线条构成的能量图谱——一幅覆盖全国乃至周边区域的“地脉能量动态星图”。山脉走向以金色的脉络显现,大江大河则化为流淌的幽蓝光带,城市区域是密集的白色光点集群,而一些特定的节点则闪烁着不同颜色的微光,代表着已知或未知的能量汇聚点。
“穗城的事,你父亲跟我提过了。”李长庚的声音在星图流转的光芒中显得有些缥缈,“群体性的恐慌,非自然的放大…这让我想到另一个层面。”他的手指在星图某处一点——正是东南沿海,穗城所在的大湾区区域。那片区域在星图上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暗红色调,如同淤积的血液,能量流动的线条在这里显得异常粘稠、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