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做嫁衣(1 / 2)

从清晨天刚泛鱼肚白,到深夜窗外只剩虫鸣,何文趴在案桌上一直没挪地方。面前的那盏沼气灯就没熄过。

案桌上,猪舍扩建图纸摊的满满当当,何文握着三角板反复核对数据,连额角的汗珠都顾不得擦。

另一边,周正亮正带着满腔的干劲去县里参加项目立项会。

县会议室里,木桌被擦的发亮,墙上“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红的刺眼。

市里头刚传来采石场项目的初步同意意见,意见反馈还摊在桌子中央,杨建功就率先拿起搪瓷缸子,“咚”地放在桌上,打破了刚开场的安静。

“市里面都点了头,咱们还得快马加鞭!”他往椅子上一靠,军绿色的干部服领口敞着,“这项目领导班子得重新定,我看就县里面计划部门最合适,征地、协调公社,哪样离得开县里统筹?正亮啊,你前期调研辛苦,后续跟着跑跑村里的对接就行,主心骨还得是县里来当。”

这话明着是“体恤”,实则是把周正亮从牵头位上拉下来。

周正亮攥着手里的蓝布笔记本,“杨镇长,采石场从摸地块到做方案,都是我们坪山镇一点点跑出来的,哪里有块石头松、哪里地能炸,我们比谁都清楚。现在换班子,万一衔接不上,耽误项目可怎么办?”

“熟悉不代表能担责。”杨建功立刻反驳,身子往前倾了倾,“现在市里面等着咱们报班子名单,耽误了立项进度,谁来负责?我看不如这样,由我担任项目总负责人,周书记协助负责后勤保障,既能发挥他的细致,也能让项目尽快推进。”

这话明着是“分工”,实则是要把周正亮边缘化。

周正亮刚要反驳,杨建功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满屋子人:“对了,上次看你方案的字跟何文梯田汇报时候有点像。听说,她常往你办公室跑,这项目可是集体的事,别掺了私人感情,到时候犯了‘本位主义’,谁也保不了你。”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水里,底下人都低着头小声议论。周正亮脸涨得通红,刚要拍桌子,主位上的县委陈书记却慢悠悠地端起茶缸,吹了吹浮沫:“市里面只说初步同意,没定死日子。班子的事儿让计划部门跟镇上再商量商量;供应商嘛,多挑两家也无妨,别让人说咱们搞‘一言堂’,但也要杜绝流程上不合规的现象出现!”

话没明着偏向谁,可谁都听出了门道,没驳回杨建功“计划部门牵头”的提议,反倒是让周正亮坪山镇“配合商量”,这是故意压着周正亮的势头。

周正亮心里透亮,干部都讲究“平衡”,底下人要是太冒尖、太能扛事儿,反而让人不放心。让杨建功掌握主导权,再让自己盯着边角,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才是书记想要看到的安慰。

散会时,杨建功走在前面,路过周正亮身边时,故意放慢脚步:“正亮,别太死心眼,集体的事,得听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