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太后5(1 / 2)

太后端坐于慈宁宫内,目光沉静地望着窗外。时值寒冬,庭院中的古树枝桠嶙峋,在凛冽的北风中轻轻摇曳。她手中把玩着一块西洋进贡的玻璃镜,镜面不过巴掌大小,却光洁如银,映照出她虽已年过五旬却依然端庄的容颜。这块镜子是前些时日雍正帝特意遣人送来的,说是西洋使臣进献的稀罕物,整个大清也不过三五面。

“如此精巧之物,我大清竟不能制。”太后轻声自语,指尖轻轻抚过冰凉的镜面。

数日后,太后驾临工部衙门。工部尚书李永升闻讯急忙率众官员出迎,心中忐忑不安。太后素来深居简出,今日亲临工部,不知是何缘故。

“哀家近日观西洋玻璃镜,甚为精巧。不知我工部可能烧制出这般透亮的玻璃?”太后开门见山,声音温和却自带威严。

李永升躬身回禀:“启禀太后,工部玻璃厂历来烧制的玻璃,总难免有气泡杂质。臣等屡次改进配方,仍难以达到西洋玻璃那般纯净。”

太后微微颔首:“带哀家去窑厂一看。”

在工部官员的簇拥下,太后亲临玻璃窑厂。时值隆冬,窑厂内却热气蒸腾,工匠们正挥汗如雨地操作着。太后细致观察了每一道工序,从配料、熔炼到成型,不时询问关键细节。

三日后,太后再次驾临工部,手中多了一纸配方。

“这是哀家查阅古籍,又结合西洋技法琢磨出的新方子。你们按这个配方试试。”

李永升双手接过配方,只见上面详细列着石英砂、纯碱、石灰等原料的精确配比,还特别注明要加入一定比例的硼砂,以及控制熔炼温度的具体方法。这些工艺细节前所未见,令他不禁暗自惊叹。

按照太后的配方,工部精选上等原料,严格控制火候。七日后,当第一炉玻璃出炉时,所有在场的工匠和官员都惊呆了。但见那玻璃晶莹剔透,光洁如玉,竟无一丝杂质气泡,在阳光下折射出璀璨光芒,品质甚至超过了西洋进贡的玻璃。

“成了!成了!”老工匠捧着这块玻璃,双手微微颤抖,热泪盈眶,“老朽烧了一辈子玻璃,从未见过如此纯净的成品啊!”

李永升激动不已,当即挥毫写就奏折,详细禀报这一喜讯。奏折中极尽赞誉之词,称太后天资聪颖,竟能改进工艺,制成如此完美的玻璃。

养心殿内,雍正帝览毕奏折,剑眉微蹙:“太后深居宫中,如何懂得玻璃烧制之术?”他沉吟片刻,吩咐道:“摆驾工部!”

工部衙门内,雍正仔细端详着新烧制的玻璃,只见其通透如水晶,光洁似美玉,确实远胜以往。他轻轻敲击玻璃,发出清脆悦耳之声,不由龙颜大悦。

“皇额娘竟有如此才能,真是被后宫耽搁了。”雍正感叹道,眼中满是惊喜与钦佩。

然而太后的创新才刚刚开始。数日后,她再次驾临工部,亲自挑选了一批上等玻璃。

“将这些玻璃按等身大小,切割成椭圆形。”太后吩咐道。

工部官员们面面相觑。李永升壮着胆子问道:“太后,这等品质的玻璃极为难得,切成如此大块,是否太过可惜?”

太后淡然一笑:“照哀家说的做。”

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玻璃刀,在一块块晶莹的玻璃上切割出完美的椭圆形状。一共切割了七十余块,耗费的玻璃数量让在场的官员无不心疼。但太后威严在前,谁也不敢多言。

接着,太后又命人调制一种特殊的银粉漆。这种漆以细磨的银粉为主料,掺入特制的胶液和数种药材,调配过程极为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