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昆仑(2 / 2)

“关你什么事?”沈诗诗冷冷道。

“哈哈哈!”李木鱼毫不在意,一扭头便直接往外走去:“东山东畔忽相逢,握手丁宁语似钟。剑术已成君把去,有蛟龙处斩蛟龙。”

沈诗诗望着那道洒脱的背影,美目骤然一凝,轻声低语:“这老道……竟又有突破!”

一旁的李潜却没心思关注这些,只觉得心里像是被掏走了一块,空落落的发慌。他自小父母双亡,这些日子与李木鱼相伴,早已把这位温和又通透的老道当成了唯一长辈。如今长辈要走,连句像样的道别都没来得及说,千言万语涌到嘴边,最终只化作一声无人听见的轻叹。

帐外的众人听见动静,也纷纷放下酒杯走出,月光洒在空地上,恰好映出李木鱼背剑奔走的身影,衣袂在夜风中翻飞,带起一阵轻响。杨文涛下意识往前追了两步,张口便想喊“仙长留步”,可话音未落,就见李木鱼足尖轻轻一点,身形骤然跃起,几个起落间,便彻底融入远处的树影里,连一点轮廓都寻不见了。

道衍眼神中一阵精光闪过,不过片刻便恢复如初,四大领主心中羡慕不已:中原果然辈出人才,辩机和尚的目光中尽是向往。

众人还没从李木鱼的离去中回过神,目光无意间扫过李潜身旁,骤然被那抹白衣吸引,月光落在沈诗诗身上,衬得她肌肤胜雪、身姿挺拔,宛如月下仙子,众人一时都看呆了。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杨文涛,他连忙上前一步,拱手问道:“这位姑娘看着面生,不知是何方高人?”

这话一出,四大领主和辩机和尚的目光瞬间都聚到了沈诗诗身上,满眼都是探究。沈诗诗却半点没有攀谈的兴致,眉头一皱,显然不愿与这些人多接触,只侧身看向仍有些失神的李潜,冷声道:“走了。”

话音刚落,她不等众人再开口,反手抓住李潜的手腕,足尖在地面轻轻一点,身形便如鸿雁般掠起。夜风卷起她的白衣下摆,不过眨眼间,两人的身影就化作一道白影,消失在夜色里,只余下一阵轻风吹过草地的声响。

四大领主惊得眼睛都直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满是难以置信,活像见了鬼一般。其中一人忍不住喃喃道:“这……这轻功也太骇人了!”

道衍捻着袖口的手指顿了顿,眼底再次闪过一丝精光,望着两人消失的方向,心道:“天山传人?!和尚这次莫非真是看走了眼?那小子究竟是何来历?”心中虽想探究到底,但此次前来是为了一件大事,现在也只好把心思收了起来。

昆仑山素有“万山之宗”的名号,更是华夏神话的重要发源地。“夸父追日”时在此饮尽河渭之水,“共工怒触不周山”致天柱折、地维绝,“西王母居昆仑之丘,有不死之药”的传说,更让这座山脉裹着一层神秘的光晕,千百年来引人遐想。

山中从无规整的路,更没有明确的名字。世代在此游牧的人,牵着马走了一辈子,也只敢循着熟悉的狼粪印子前行——那是荒原上最可靠的路标,能避开深不见底的冰裂缝,也能绕开陡峭的碎石坡。

牧人嘴里的昆仑,藏着数不清的趣闻:说深谷里有会唱歌的岩羊,它们踩过积雪时发出的清脆声响,混着风声像支天然的曲子;说海拔五千米以上的石缝里,能寻到半透明的昆仑玉,玉质温润,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柔光;更年长的人则会压低声音讲,雪线以上住着“守山人”,每逢月圆之夜,山巅常会传来隐约的铜铃响,那是“守山人”在清点山里的生灵,确保每只兽、每株草都安稳。

从远处望,昆仑倒像是天地间悬着的一幅未干的画:雪是底色,铺在连绵的山脊上;云是留白,缠在冰川旁;偶尔掠过的雄鹰、蹄印浅浅的牦牛,是画中最灵动的笔触,让这片沉寂的山野,多了几分鲜活的生气。

此刻李潜、沈诗诗站在山脚下,正观察着这座神秘且古老的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