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悲喜二僧的武功,皆传自上任法王胆巴。胆巴是八思巴的亲传弟子,自幼便追随八思巴左右,深得其师的真传,是真正继承了衣钵之人。
胆巴生性善良,为人忠厚老实,话语不多。元朝之时,他被赐号“金刚上师”。但与聪慧过人的八思巴相比,胆巴的资质略显鲁钝,虽获皇帝赐号,却并未在朝中受到太多重用。元朝覆灭之际,他早已离开京都,回到西海潜心修佛,这才躲过了那场朝代更迭的浩劫。
八思巴传授给他的武功名为智慧大手印,共三十六式。八思巴在晚年时,念及胆巴的忠诚与勤恳,便将自身武功的精髓融入这三十六式之中。当时八思巴心想,以胆巴的资质,能参悟其中二十式便已足够。却未曾料到,胆巴虽看似愚笨,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在他五十岁那年,竟将这三十六式融会贯通,一举进阶道境,着实了不得。
进阶道境之后,胆巴智慧渐开,又对这三十六式加以改良,将其称为佛陀大手印,武功愈发高深。只是此僧向来行事低调,不事张扬,因此知晓他这一身超凡武功的人少之又少。
金石(喜和尚)与龙岩(悲和尚)二人,原本是胆巴的仆从。胆巴平日里极少与人交流,一心沉浸在佛法与武功的钻研之中。直到新朝建立,胆巴念及二人多年来不离不弃的追随,才将自身所学倾囊相授。
洪武四年,杨文涛奉旨前来西海征讨。其实,杨文涛也是迫于无奈。杨家历经多朝变迁,到元朝末年时,仅剩下江南这一支血脉。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依照惯例,下一步必然是要清理这些世家大族。杨家距离京城太近,且朱元璋出身布衣,本就看不惯这些世家豪门,杨家自然首当其冲,成为朱元璋眼中的第一个目标。与其坐以待毙,等待朱元璋动手,不如主动向他申请撤离。
那时天下初定,朱元璋本打算等个一年半载,待国力民生都有所恢复后,再腾出手来逐个收拾这些士族。当他接到杨文涛的奏报后,先是哈哈笑了一阵,后来批复为“杨卿如此识趣,但不许往北,可去西海驻扎。”
原来杨文涛的奏折本意是一路往北,远离江南地区,或往济南府、河南府两处扎根。因这两处地区世家众多,也最便于隐藏。奈何朱元璋何等人物,一眼便看穿了他的心思,所以便派下这个任务,并昭告天下。
当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若不奉旨,恐会被朝廷当做典型,杨家承受灭顶之灾,杨文涛无奈之下,只得领命前往西海。
杨家在江南经营几代,财宝自然数不胜数,一路上杨文涛招兵买马,整军备战。他自小习文练武,虽从未打过大仗,但生于战乱年代,兵书不知读了多少,而且元朝的覆灭杨家也确实出了一份力,因此感觉此行并不困难,带着这份自信,杨文涛踏上了西征之路。
来到西海后,刚开始时杨文涛确实连战连胜,他自己也深感意外,殊不知西海这些年也被元朝吸干了积蓄。西海自古族群众多,包括回回、畏兀儿、钦察等,他们因较早归附蒙古,且擅长经商、理财,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用。正因此,元朝尚未覆灭时便被元顺帝掏空了家底,如今大敌来临,可以说无丝毫抵御。
杨文涛带领家将一路高歌猛进,从兰县一直打到了布达拉宫附近,岂不料孤军深入实为兵家大忌。
胆巴当时智慧已生,而且西海内部并无统一管理,只有各类教派,其中以格鲁派、噶举派为主,还有一些地区建立的领主政权,形同散沙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