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鱼见他有所领悟,接着开口道:“若小友不介意,我再给小友讲个故事如何?”说罢未等李潜回应,就自顾自地讲了起来。
“在一个偏远的山脚下,有一座宁静的村庄,村中虽不富裕,却充满生机,邻里和睦,鸡犬相闻。但乱世的阴影骤然笼罩了这片乐土。一群强盗如恶狼般闯入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少年的父母、亲人以及乡亲们奋力抵抗,却因手无寸铁,惨死于强盗的刀枪之下。整个村庄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少年躲在一处废墟中,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仇恨与绝望,暗暗发誓,定要学武,让这些强盗血债血偿。
少年孤身一人踏上了学武之路。他四处寻访名师,风餐露宿,其间历经无数艰辛。少年自怨自艾,时常抱怨命运不公,但人总要吃喝,那时人人自保尚且艰难,哪有功夫搭理这个窘迫的少年,少年委身于一座破庙之中,恍惚间他好似看到了故乡的乡亲父母,原来这是少年因时常饥饿所产生的幻觉。
万幸少年在濒死之际遇到了一位老道人,老道人又聋又哑,暂且称他为聋哑道长,聋哑道长耳不能听,口不能言,却有着一身绝佳的武艺,并且还会道门的他心通,聋哑道长把少年带到了武当山上,并且帮其治好了顽疾,从此少年便定居在武当山上。
起初少年一心只想从道长这里习得高强武艺,好早日下山报仇。但道长却总是让他先学习道家经典,修身养性。少年虽心有不愿,却也只能听从。
在诵读经典、参与道观日常事务的过程中,他渐渐被道家的智慧所吸引。时光流转,少年在道门中的修行日益精进。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内心的仇恨不再如烈火般熊熊燃烧。他开始思考,冤冤相报何时才是尽头?若只沉浸在仇恨之中,即便报了仇,自己又是否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经过多年的潜心修道,少年在道学上终有成就。他不仅武艺高强,更能以一颗平和之心看待世间万物。他下山后,没有去找那些强盗复仇,而是游历四方,用自己的医术和武艺帮助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
再后来,少年已过中年,天下已然安定,那时他一心痴迷武学,从不涉足江湖,偶与人有所切磋,也是点到为止,听闻世上出了一个武学奇才,他忍不住下山想要与此人切磋一番,却不禁为此人的武功气度折服,一直跟随此人至今,直到近几日方才有所感悟,渐渐的将武学一道演练到巅峰之境……”
李潜初时听得入神,可越往后听越觉得不对劲,他看了一眼李木鱼,李木鱼本在偷偷看他,见他目光看过来,李木鱼赶紧正襟危坐,摆出一副道骨仙风的模样。这让李潜暗暗感到好笑之余,又有些感动。
于是李潜故意装作不知地说道:“这少年当真令人钦佩,如此遭遇竟能达到这般成就,堪称励志典范,在下只是小小挫折便丧失斗志,真不如这少年万一,不知前辈能否引荐一下,在下真想与这人见上一面。”
“好说好说!哈哈哈哈……不才!正是老道我。”李木鱼开怀大笑,笑声如铜钟一般洪亮。
“啊!在下有眼不识泰山,多谢前辈开导,在下已无心结!”李潜装作一脸惊讶的模样,但心中对老道的豁达还是有所感悟。
李木鱼欣慰地看着他:“如此甚好,相信小友终能走出阴霾,迎来光明。”
两人相视而笑,继续饮酒畅谈,窗外月色如水,屋内气氛渐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