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承翊在露台上度过的那个漫长夜晚,并未带来一个清晰的答案。内心的天平依旧在剧烈摇摆,那份沉重的思虑被他深深地掩藏在平静的表象之下。然而,有些东西,一旦出现裂痕,便难以完全弥合,尤其是在最亲近的人之间。
接下来的几天,别墅里的氛围悄然发生了变化。那是一种无形的、低气压般的沉默,主要源自于顾承翊。
他依旧履行着丈夫和父亲的职责。清晨,他会抱着宁宁在花园里散步,指着树叶上的露珠和早起觅食的鸟儿,耐心地告诉儿子它们的名字。上午,他会在书房处理公务,视频会议时依旧言辞精准,决策果断。下午,他可能会陪苏瑶在画室待一会儿,或者一家三口去沙滩上走走。
但苏瑶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一样了。
他的笑容变少了,即使对着宁宁,那笑意也似乎达不到眼底,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疲惫和疏离。他常常会陷入长时间的沉默,目光放空,不知落在何处,仿佛灵魂抽离,去了一个她无法触及的远方。当苏瑶试图与他交谈,分享宁宁白天的趣事或者自己画作上的新想法时,他的回应往往变得简短而敷衍。
“嗯。”
“挺好的。”
“你决定就好。”
这种礼貌而疏远的回应,像一堵无形的墙,缓缓竖立在两人之间。
苏瑶的心,随着他每一次的沉默和每一次敷衍的回应,一点点下沉。她知道那封信的内容,也理解他内心的挣扎。她试图给他空间,不去打扰,不去追问,只是像往常一样,打理着他们的日常生活,照顾着宁宁。
但她的内心,同样充满了不安和猜测。
他是在权衡回国的利弊吗?他是不是动摇了?他是否觉得,终究还是无法割舍那个帝国,无法辜负家族的期望?
这些念头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让她在独处时,也会不自觉地陷入怔忡。她画笔下的色彩,似乎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郁。有一幅画,她画的是窗外阴霾下的海面,灰蓝色的波涛显得有些汹涌,失去了往日里的宁静与温柔。
关于未来的分歧,其实从未被摆上台面正式讨论过。他们没有争吵,没有对峙,甚至刻意回避着那个核心的问题——是否要响应顾家的召唤,回国参加祭祖仪式。
但这份刻意回避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分歧。
苏瑶的立场是明确的,她恐惧那个世界,她不想回去,她想留在这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她以为,顾承翊是和她在同一阵线的,因为他曾那么坚定地承诺过。
可现在,他的沉默,让她开始怀疑。
而顾承翊的沉默,则源于他内心的极度矛盾。他看到了苏瑶的不安,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悄然拉开的距离,这让他感到痛苦和内疚。他不想伤害她,不想打破她的希望。但他也无法轻易地对家族的要求,尤其是老爷子亲自提出的要求,给出一个干脆的拒绝。
他在评估,在计算。评估长期远程办公对集团的实际影响,计算拒绝回国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权衡哪一种选择对家庭的伤害最小,对未来的稳定最有利。
这种复杂的、需要全盘考虑的商业思维模式,是他浸淫多年的本能。然而,这种本能在此刻,却成了横亘在他与苏瑶之间的鸿沟。他沉浸在自己的思虑中,忽略了情感上的即时沟通和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