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得很好。”他由衷地赞叹,目光里带着欣赏,“比我见过的任何海景画都更有生命力。”
苏瑶被他夸得有些不好意思,用沾着颜料的手背擦了擦额角,反而留下了一道蓝色的痕迹:“很久没画了,手都生了。只是……突然很想把它画下来。”
“想画就画。”顾承翊伸手,用拇指指腹轻轻擦掉她额角的颜料,动作自然亲昵,“这里的一切,阳光、海浪、宁宁的笑容,你想画什么都可以。”
他的支持和肯定,像一股暖流,注入苏瑶的心田。她之前那些关于“是否不务正业”、“是否与顾太太身份不符”的隐忧,在他的话语中悄然消散。
从那天起,画画成了苏瑶生活中一个固定的、充满愉悦的环节。
她不再局限于画风景。她会画趴在爬行垫上、努力练习翻身的宁宁,那撅起的小屁股和认真的小表情,惟妙惟肖;她会画顾承翊赤着脚、卷着裤腿,在沙滩上陪宁宁玩沙子的背影,高大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充满了温情;她甚至会画厨房里正在准备晚餐的当地佣人,画她们脸上淳朴的笑容和色彩鲜艳的围裙。
她的画笔,成了记录他们岛上生活的另一种方式。不同于相机瞬间的定格,绘画的过程,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观察、理解和情感的沉淀。每一笔色彩,都融入了她的感受——对宁宁成长的欣喜,对顾承翊改变的感动,对这片土地馈赠的感恩。
顾承翊特意让人将一间采光极好的房间收拾出来,作为她的画室。里面摆满了她的画具和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他有时会抱着宁宁,安静地待在画室一角,看她作画。宁宁似乎也很喜欢看妈妈用五彩斑斓的颜色涂抹,常常看得目不转睛,咿咿呀呀地发表着只有他自己懂的“评论”。
一天,苏瑶完成了一幅新的画。画面上,是顾承翊抱着宁宁,站在星空下的海滩上。宁宁趴在父亲的肩头,睡得香甜,一只小手里还紧紧攥着顾承翊的衣领。顾承翊微微侧头,看着肩上的儿子,眼神里的温柔几乎要溢出画布。背景是深邃的、缀满星辰的夜空和泛着微光的海面。
这幅画,她取名为《守护》。
当顾承翊看到这幅画时,沉默了很久。他看到的不仅是高超的技法(苏瑶的手感在持续的练习中已经迅速恢复并精进),更是画中蕴含的、无比真挚的情感。那是一个妻子和母亲眼中,丈夫与孩子的模样。
“这幅画,可以送给我吗?”他声音有些低沉地问。
苏瑶笑着点头:“当然。”
顾承翊郑重其事地将画作拿去装裱,然后挂在了书房最显眼的位置。他说,这样在他处理那些枯燥的文件和开那些冗长的视频会议时,一抬头,就能看到生命中最珍贵的所在,提醒他一切努力的意义。
苏瑶的画笔,不仅记录下了生活的美好瞬间,更在她与顾承翊、与宁宁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它让她找回了部分自我价值,不再是依附于丈夫和孩子的附属品,而是一个拥有独立灵魂和创造力的个体。
在这个海岛上,她治愈了身心的创伤,找回了久违的快乐,也重新拾起了那支曾经代表梦想的画笔。生活,以另一种她从未预料到的、却更加圆满的方式,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