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沿海改良盐碱地八十万亩,种杂交麦与粟米;北部湾沿岸开垦热带作物田七十四万亩,种橡胶、椰子、水稻!”
“内地三十六郡,开垦荒田八十八万亩!”郑国补充道,“关中平原整理坡地三十万亩,巴蜀盆地开垦河谷田二十五万亩,华北平原改良低产田三十三万万亩!
五年间,政务部门牵头‘分田到户’,新增耕地均按‘丁男三亩、丁女两亩’的标准分配,惠及农户二十四万八千余户,其中东西拓异族农户六万三千余户!”
公子欣问道:“东西拓耕地多为绿洲、盐碱地,如何保障耕种成效?”
“臣联动墨家与农科,技术适配地域!”
郑国道,“西拓绿洲缺水,墨家修建井渠四百零一条、蓄水池两百八十座,形成‘井渠+蓄水池’灌溉体系,保障干旱季节用水;
东拓盐碱地,农科研发‘盐碱地改良法’,用草木灰、石膏改良土壤,再种耐盐作物,三年后亩产可达普通耕地八成;内地坡地,墨家设计‘梯田开垦法’,修建田埂、排水渠,防止水土流失,华北平原的梯田亩产较往年提升三成!”
他举例道:“润疆的阿木大叔,五年前只有三亩薄田,如今分到十亩绿洲灌溉田,种杂交麦,亩产达五石一斗,比以前的薄田增产三倍;岭南的百越农夫阿壮,分到五亩改良后的盐碱地,种杂交麦与粟米,如今不仅够全家吃,还能卖余粮赚钱!”
“次言农作物生产:技术革新,亩产倍增!”郑国展开农作物产量账本,数字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五年间,全国农作物总产量达一千二百六十万石,较往年增长六成五!
其中粮食作物一千万石,经济作物二百六十万石,核心得益于农科技术的全面推广!”
“粮食作物方面,”郑国重点汇报,“杂交麦推广面积达一千五百万亩,占全国麦田总面积的七成!
关中杂交麦亩产平均达三石八斗,润疆绿洲杂交麦亩产达五石一斗,东拓改良田杂交麦亩产达三石二斗,较传统麦种平均增产一倍二!
五年间,杂交麦总产量达六百八十万石,占粮食总产量的六成八,成为大秦第一主粮!”
“粟米、水稻等作物同步增产!”
郑国补充道,“粟米推广‘密植技术’,亩产达二石五斗,增产三成;东拓岭南推广‘双季稻’,亩产达四石,一年两熟,总产量达一百八十万石;关中、巴蜀的水稻亩产达三石五斗,增产四成!
五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较往年净增五百零四万石,足够大秦一千九百八十万人口食用一年有余,还能储备三百万石应急粮!”
“经济作物成效显着!”
郑国道,“东拓岭南种植橡胶树八千亩,年产橡胶两万三千斤,供应墨家制作盾牌、车轮;润疆、东拓沿海种植海带、紫菜等水生作物,年产海带十万斤、紫菜三万斤;
关中、巴蜀种植棉花、麻类,年产棉花五十万斤、麻三十万斤,供应纺织业;西域、岭南种植葡萄、荔枝等水果,年产葡萄十万斤、荔枝五万斤,通过商贸馆销往各地,带动农夫增收!”
他举起一包杂交麦种,颗粒饱满,泛着金黄光泽:“这是农科最新培育的‘西拓三号’杂交麦种,耐干旱、抗虫害,在润疆绿洲亩产可达五石五斗,较初代杂交麦增产一成!
五年间,农科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十二种,适配不同地域气候,技术推广覆盖率达九成,多亏了公子扶苏的学堂,农夫们通过学堂学会了选种、施肥、防病虫害,技术落地效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