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咸阳人口署的办公桌上,照亮了那本厚厚的统计册。
张大人早早地来到这里,他迫不及待地翻开册子,目光落在了那个醒目的数字上——“”。
他激动地拿起朱笔,毫不犹豫地在这个数字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仿佛要将这个重要的时刻永远定格。
随着他的动作,朱笔与纸张摩擦发出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回荡,甚至连窗棂都被震得微微作响。
张大人站起身来,声音洪亮地对在场的同僚们说道:“各位同僚!
大秦的人口已经突破了 3000 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相比三年前,我们的人口增加了整整 800 万!”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难以抑制的兴奋和自豪,同僚们也纷纷露出欣喜的笑容,互相交头接耳,议论着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张大人继续说道:“尤其是新开拓的润疆北境和岭南胶东地区,每户都至少有两个壮劳力。
这意味着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没有人去开发这些广袤的疆土了!”
这时,账房先生急忙走过来,将各地的人口明细递给张大人,并指着“润疆”那一栏说道:“张大人,您看这里。
润疆地区去年出生了 5 万个孩子,今年又新增了 3 万个。
像阿木家这样有三个孩子的家庭,竟然占到了总户数的四成!”
张大人仔细看着明细,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他感慨道:“再过十年,这些孩子们都将长大成人,成为我们开拓疆土的中坚力量啊!
现在润疆新开垦的那 20 万亩麦田,可全靠这些新增的劳力来耕种呢!”
话音刚落,润疆的阿木就扛着半袋杂交麦种走进来,粗布衫上还沾着麦糠:“张大人!
俺们润疆新拓的李家庄,去年才10户人,今年添到30户,每户都有壮劳力——俺家老大15岁,能帮着割麦;老二12岁,能喂杂交羊,20万亩麦田今年收了40万石粟米,比去年多了一倍!”
张大人接过麦种,捏了捏颗粒饱满的麦粒:“这杂交麦种是农科新培育的吧?
有劳力才能种这么多,以前润疆拓土,总怕没人手翻地、收割,现在好了,人口多了,地也种得广了,物产自然丰饶!”
北境的老杨裹着羊皮袄进来,手里攥着保温畜棚的图纸,图纸边角都被风刮得卷了边:“张大人,北境新拓的云溪村,25户人家,每户都有两个壮劳力!
俺带着大家搭了15座保温畜棚,养了500头速生猪,年底能卖450头,不仅能自己吃,还能运到西域换乳香,这都是人口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