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颗粒饱满的稻种,长老们的议论声渐渐变了调子。
“这稻种比俺们的粟米好,听说一年能收两季。”
“那草药俺认识,上次阿公生瘴气,就是缺这个,差点没挺过来。”
“要是真能免三年赋税,俺们就能多存点粮食,不用再怕雨季没吃的。”
瓯骆看着这一切,心里的疑虑渐渐松动。他走到梅鋗面前,手里拿着一张上好的狐狸皮:
“梅将军,俺们百越人不喜欢欠人情。
这五十口锅,俺们用五十张狐狸皮换,不能让你们白送。”
梅鋗笑着摆手:
“皮毛你们留着,以后可以跟商队换彩布、换盐巴。
俺们大秦的规矩,是互利共赢,不是强取豪夺。”
“不行!”
瓯骆把狐狸皮塞到梅鋗手里,“俺们百越人说话算话,拿了你们的东西,就得给你们回报。
以后,你们的商队过郁江,俺们帮你们带路,还帮你们防着山匪!”
梅鋗见他态度坚决,只好收下狐狸皮:
“好!
那俺们就当是‘朋友间的交换’。
以后,你们部落要是种稻子缺人手,俺让陈农官派农科学生来帮你们;
要是有人生病,医官队随叫随到。”
当天傍晚,瓯骆让部落人杀了一头猪,用秦军送的铁锅煮了一大锅猪肉汤,邀请梅鋗和秦军士兵一起吃。
阿月拿着课本,缠着梅鋗教她认字,梅鋗教她写“瓯骆”“阿月”“大秦”,
她学得格外认真,写得歪歪扭扭,却满脸兴奋。
“梅将军,俺们部落的梯田,明年能种你们的占城稻吗?”
阿月一边写,一边问。
“当然能!”
梅鋗摸了摸她的头,
“陈农官已经让人把稻种留好了,开春就教你们怎么插秧、怎么施肥,
保证比你们种粟米多收一倍。”
瓯骆看着女儿开心的样子,又看了看身边喝着肉汤、聊着天的秦兵和部落人,突然对梅鋗说:
“梅将军,俺们瓯骆部,愿意认秦籍。但俺有个条件——
俺们还想住在郁江边上,还想种自己的梯田,不想被你们赶走。”
梅鋗立刻道:
“放心!
大秦认秦籍,不是要把你们赶走,是让你们成为大秦的百姓,
跟秦人一样,有田种、有学上、有医看。
你们还住在这里,梯田还是你们的,俺们还会帮你们修水渠,让你们的田旱涝保收。”
三、认籍定南境:百族归心,商路通岭南
三天后,瓯骆部举行了认秦籍的仪式。梅鋗带着秦军士兵,
和部落人一起在郁江岸边的空地上搭起台子,台上摆着大秦的玄鸟旗,还有瓯骆部的图腾木杖。
瓯骆穿着崭新的粗布衣裳,手里捧着一本秦户籍册,走到台中央。
梅鋗接过户籍册,在“户主”一栏写下“瓯骆”,旁边注上“百越瓯骆部,
秦籍编号001”,然后递给瓯骆:
“从今天起,你就是大秦的百姓了。”
瓯骆接过户籍册,双手紧紧攥着,声音有些沙哑:
“俺瓯骆,代表瓯骆部,认秦籍!
以后,俺们就是大秦人,跟秦人一起守岭南,一起过好日子!”
台下的部落人欢呼起来,阿月举着课本,大声喊:
“俺是大秦人!
俺要上学堂!”
认籍仪式结束后,梅鋗让人把消息传给岭南其他百越部落——
郁江下游的骆越部、上游的西瓯部,还有远处的南越部。
没过多久,骆越部的首领带着部落人来,看到瓯骆部有了铁锅、有了学堂,当场就说要认秦籍;
西瓯部的首领也来了,还带来了他们最珍贵的象牙,想换更多的占城稻种子。
梅鋗趁机让商队开通了“郁江商路”,从岭南到关中,
商队的马车上装着百越的皮毛、象牙,还有大秦的铁锅、彩布、稻种,往来不绝。
农科学生在各部落教人种占城稻,医官队在各部落设临时医点,
学堂先生则带着简体字课本,走进了一个又一个百越山寨。
有天,瓯骆陪着梅鋗在郁江边上散步,看着商队的马车从新修的土路上经过,
部落人在梯田里忙着插秧,阿月和几个孩子在学堂里大声读着秦字,忍不住说:
“梅将军,以前俺总觉得秦人是坏人,现在才知道,你们是来帮俺们的。
这秦籍,认对了!”
梅鋗笑着说:
“大秦不是要征服你们,是要跟你们一起,把岭南建设好。
以后,你们的皮毛能卖到咸阳,咸阳的好东西也能送到岭南,
孩子们能上学,老人们能治病,这才是好日子。”
夕阳下,郁江的水面泛着金光,远处的梯田里一片翠绿,
学堂里的读书声、商队的马蹄声、部落人的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歌。
梅鋗知道,这只是岭南劝降的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百越部落等着归附,
更多的商路等着开通,更多的学堂等着建起——而这一切,
都不用靠刀枪,靠的是一口口铁锅、一袋袋种子、一个个真心相待的日子。
他望着远处的玄鸟旗,心里踏实得很——岭南的南境,终于稳了。
而这,正是大秦二五计划“融得进”的真正意义:
不是把疆土画在地图上,是把人心连在一起,让每个部落、每个人,
都能在大秦的土地上,过上自己想要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