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分殿议事(1 / 2)

第二日·分殿议事:百业争鸣,实策论道

辰时·农殿:田畴万里,牧歌悠扬

农殿的地上铺着呼伦贝尔的牧草样本,墙上挂着亩产增长曲线,

润疆老农张老汉、呼伦贝尔牧人巴特尔、农家代表陈农官坐在前排,身后围满了各郡的农代表。

张老汉第一个发言,手里攥着麦穗:“俺说句实在话,五年前俺是流民,跟着商队逃到润疆,

当时觉得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后来牡丹大人教俺种耐盐麦,说‘麦糠拌粪肥,亩产多两石’,

俺试着种了一亩,真收了3石!现在俺有10亩田,去年收了50石麦,还养了2头牛,娃在学堂读书——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他举起麦穗,声音发颤,“这麦不是土长的,是大秦的政策长的,是当官的帮俺们长的!”

巴特尔是呼伦贝尔的匈奴老牧人,汉语还不太流利,西域翻译在旁帮他转述:“五年前,

草原冬天冻死一半羊,俺们只能靠抢中原的粮过日子。后来王翦将军来,说‘归附大秦,有草场、有暖圈’,

俺们试了——大秦给俺们杂交羊,教俺们青贮牧草,去年冬天只死了5只羊!

现在俺有100只羊,卖羊毛的钱能给孙子买学堂的笔墨,俺再也不用抢了,俺是大秦的牧人!”

他指着殿角的杂交羊模型,眼里满是骄傲。

农家代表陈农官补充道:“未来五年,农家会在各郡设‘农技站’,

派学生教大家选种、堆肥、灌溉;呼伦贝尔要建‘牧草培育基地’,培育更耐寒的草种;润疆要推‘稻麦轮作’,

让一亩地一年收两季——咱们的目标,是让大秦的百姓,顿顿有饭吃,年年有余粮!”

代表们讨论得热烈,南阳郡的农代表问:“俺们郡多雨,麦容易烂,咋办?”

张老汉接话:“俺们润疆也多雨,牡丹大人教俺们‘高垄种麦’,把田垄垫高,水就流走了,你们试试!”

众人纷纷点头,陈农官让人把“高垄种麦”的法子记下来,说要编进《农技手册》。

巳时·工殿:铁火淬炼,巧匠匠心

工殿的蒸汽水车模型正转着,巧成城工匠李老铁、

民间暖炕师傅王木匠、墨家代表墨工头围在“改良火炉”旁,李老铁手里拿着锻铁锤,声音洪亮:

“五年前俺在巧成城的小工坊,一天只能打3把锄头,还常出次品。

后来曹参大人给俺们送了蒸汽锻锤,说‘这玩意儿能顶50个壮汉’,俺们试着用了,一天能打20把锄头,

次品率还降了9成!现在俺们能造连弩、造木制火车,上个月还造出了‘蒸汽锯木机’,

锯木头比人快10倍——这不是俺们手艺好,是大秦的技术好!”

王木匠是民间的暖炕师傅,手里拿着暖炕模块:“五年前俺们村都是土炕,

冬天漏烟还不保暖,俺爹就是冻着了腿,落下病根。

后来巧成城的工匠教俺们预制暖炕模块,说‘拼起来就用,烟从地下走’,俺试着造了一个,冬天烧一次能暖一夜!

现在俺带着村里的人造暖炕,方圆百里的百姓都找俺,俺还被请去阿房宫造炕——这就是咱手艺人的体面!”

墨家代表墨工头展开蒸汽水车图纸:“墨家以前藏着机关术,觉得‘不与百姓共用’。

五年前赢欣公子说‘技术要救民’,俺们才把图纸献出来。现在蒸汽水车在润疆灌溉10万亩田,比人工快3倍;

未来五年,俺们要造‘蒸汽抽水机’,帮呼伦贝尔的牧人解决冬天缺水的问题——技术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让百姓过好日子的!”

代表们围着模型讨论,辽东郡的铁匠问:“蒸汽锻锤咋造?

俺们郡也想有!”

李老铁当场画了图纸:“你按这个尺寸找巧成城的人要零件,俺派徒弟去教你们用!”

午时·商殿:丝路通衢,货畅其流

商殿的“丝路全图”闪着金线,吕雉商队代表吕掌柜、关中小商贩赵货郎、

赢侈(远程传信)的商策摆在案上,吕掌柜手里拿着“大秦商票”,笑得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