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潜渊锻锋(1 / 2)

渭南城内的喧嚣渐渐沉淀,但一种更为深沉、更为炽热的力量,正在封地深处,尤其是那座依山而建、守卫森严的“匠作大营”内,无声地汇聚、奔涌。

公子欣站在大营深处一处新开辟、由天然山洞改造的巨大洞窟入口——“潜渊”基地的核心。

此地入口隐蔽,内部空间巨大,通风良好,且有暗河提供水力。洞壁上插着火把,将巨大的阴影投射在忙碌的人群身上,空气灼热,弥漫着煤炭、金属和汗水的气息。这里,是他“归本溯源”的真正心脏,也是他反击风暴的锻造炉!

洞窟一侧,被单独隔出的区域,由墨家钜子亲自坐镇。

这里光线稍暗,更显神秘。巨大的木案上,摊开的是公子欣提供的、超越时代的连弩图纸。结构之精巧,理念之超前,让见惯了奇巧淫技的墨家子弟们也为之屏息。

“公子此图……竟以钢制机括代替牛筋?

这‘棘轮’联动‘望山’(简易瞄准具),

配合这‘矢匣’……妙!妙极!”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墨者,手指颤抖地抚摸着图纸细节,眼中精光爆射。

传统的秦弩威力巨大但射速缓慢,装填费力。公子欣的图纸,融合了后世诸葛连弩和床弩的部分理念(虽受限于材料工艺简化),追求的是短距离内的爆发性火力覆盖。

“精钢机括的强度和韧性是关键!

用新淬火法试试!” 另一名墨者指挥着学徒,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小型坩埚和淬火油槽。

洞窟深处传来叮当作响的金属敲击声,他们在反复试验最适合的钢材配方和热处理工艺。失败品堆积在角落,但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引来低沉的欢呼。

普通的箭矢无法承受连弩的爆发力。专门的短而粗、三棱带血槽的钢制弩矢正在批量锻造。

箭头淬火后泛着幽蓝的寒光,尾部镶嵌稳定羽毛(取自秘密养殖的禽类)。一名工匠正在用特制的夹具校准箭杆的笔直度,一丝不苟。

一处被厚厚土墙隔开的靶场。第一具原型连弩被固定在支架上。项离亲自操作。他深吸一口气,扣动扳机——“咔哒!嗖嗖嗖!” 三支弩矢在令人心悸的机括声中激射而出,狠狠钉入五十步外的包铁木靶!虽然射程不如强弩,但这恐怖的射速和近距离的穿透力(箭头深深嵌入铁皮),让所有目睹者倒吸一口凉气。

钜子抚须长叹:“此乃守城、近战之杀器!若得百具,可当千军!”

公子欣看着靶子上颤抖的弩矢,眼神冰冷:“还不够。射程要再增二十步,机括耐久度需提升。

三个月,我要看到可实战的成品,先造三百具!弩矢,万支!”

洞窟另一侧,是真正的火焰地狱。巨大的水力鼓风机发出低沉的轰鸣,将数座炼铁炉的火焰催得白炽!这里汇聚了从长安秘密转移来的核心铁匠,以及渭南本地挑选出的可靠匠户。

“加料!鼓风!” 赤膊的匠头嘶吼着,汗水在古铜色的皮肤上蒸腾。他们严格按照公子欣从长安带来的、经过改良的“炒钢”和“灌钢”法操作。

炽红的铁水在坩埚中翻滚,加入精确配比的木炭粉和其他矿物。经验丰富的老匠人通过火焰颜色和铁水流动性判断火候,不时用长铁钎取样锤打检验。一块块质地均匀、隐含云纹的钢坯被夹出,送入锻打区。

锻打区火星四溅,声如雷鸣!数名壮硕的铁匠轮动巨锤,在经验丰富的师傅指点下,反复锻打着通红的钢坯。

每一次锤击都带着韵律,目的是折叠锻打,进一步去除杂质,增强韧性和强度,形成百炼钢的雏形。这是体力和技术的双重考验,打造一把合格的陌刀胚,需要数日之功。

初步成型的刀胚被送入精锻区。匠人们使用更精细的工具,开始塑造那标志性的狭长、厚重、带有弧度的刀身。

刀背厚实以承力,刃口则在反复的淬火(水淬、油淬交替)和回火中逐渐磨砺出摄人心魄的寒芒。刀柄接口处预留榫卯,等待安装特制的长木柄(由营外合作的木工作坊秘密制作)。

第一把成品陌刀(尚未装柄)被恭敬地呈到公子欣面前。项离单手提起(即使未装柄,其重量也远超普通环首刀),走到一块用来测试的厚实青铜盾牌前。

他屏息凝神,双手虚握刀身,猛地一个旋身劈砍!

“嚓——!”一声令人牙酸的金属撕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