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咸阳宫议事(1 / 2)

殿内烛火通明,气氛凝重。秦始皇高踞帝座,冕旒后的目光锐利如鹰,反复扫视着手中那份详细记录渭南县变化的奏报(暖炕图纸、新盐样本、冬季翠绿的蔬菜图样)。阶下,丞相李斯、廷尉蒙毅、上卿王绾等重臣肃立两侧,神色各异,空气中弥漫着探究与不安。

始皇(声音低沉,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诸卿,渭南之事,尔等皆知。欣,朕之二十二子,流落民间,甫一归朝,朕便予其渭南一县试炼。其行,确乎出乎朕之意料。暖炕驱寒,火炉生暖,新盐雪白无苦,寒冬竟能得青蔬…此等事物,莫说朕未曾闻,纵览古籍,亦无记载!”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停在李斯身上。

始皇(继续): “更奇者,欣每得一法,必不藏私,详录呈报于朕,无一遗漏。其心…似赤诚,然…” 他眉头紧锁,将奏报重重拍在案几上,发出沉闷的声响,“然此等匪夷所思之物,层出不穷,非人力所能及也!诸卿以为,此子…究竟是何方神圣?抑或…是何方妖孽?”

殿内一片死寂。大臣们交换着眼神。李斯上前一步,他素来务实,对鬼神之说持保留态度。

李斯(谨慎开口):“陛下,公子欣所献之物,虽奇巧,然细究其理,似皆源于格物致知,改进工艺。暖炕火炉,不过生火取暖之巧思;新盐之法,或为滤煮之精进;冬种青蔬…臣闻其建‘暖室’,引温泉水或燃炭增温…此等虽奇,却似有迹可循,未必尽涉鬼神。”

蒙毅(武将出身,更为直率):“陛下,公子欣所行,皆利国利民。渭南百姓,感其恩德。若其真有异术,肯如此无私献于陛下,岂非大秦之福?臣以为,当重赏其功,推广其法,强我大秦根基!”

王绾(老成持重): “李相所言在理,蒙将军爱才之心亦可嘉。然…陛下之虑,老臣亦感同身受。公子欣所出之物,过于集中,过于‘新’,且其来历…终是流落民间多年,其中是否有奇遇?是否真得‘高人’传授?或…是否其本身有异?此中玄机,确需深究。贸然定论,恐有不妥。”

大臣们意见不一,争论渐起。就在这时,殿外传来通报:

内侍(高声):“方士徐福,奉诏觐见!”

一袭青色道袍,仙风道骨(至少表面如此)的徐福稳步走入殿中,向始皇恭敬行礼。

始皇(目光灼灼地盯着徐福):“徐卿免礼。朕召卿前来,正是为此事。欣之事,卿想必已有耳闻。朕要问卿:此等非人间之物,非圣贤之书所载之术,若非仙家手段,何以解释?欣,他可是得了仙人点化?抑或…他本身便是仙使?还是…” 始皇的声音陡然转冷,“是妖邪惑世,以奇技淫巧乱朕之心,惑朕之民?!”

压力瞬间聚焦到徐福身上。群臣屏息,目光都集中在这位皇帝最信任的“沟通仙凡”的使者身上。

徐福(内心剧震,表面却波澜不惊): 他深知此事重大,关乎自身地位甚至性命。他迅速在脑中权衡:

承认欣是仙使\/仙人点化?这能巩固自己“仙道权威”的地位,甚至可能借欣之力推进自己的“寻仙”计划。但风险在于,欣若真是“仙”,自己这个“中介”价值何在?且欣若不受控制,反成威胁。

指认欣是妖孽?这符合部分大臣预期,能彰显自己“除魔卫道”之功。但若欣真能持续拿出利国利民的东西,始皇未必舍得杀,自己反而可能因“误判”失宠。且欣是皇子,指其为妖,干系太大。

模棱两可,争取时间?这是最稳妥的,但如何让多疑的始皇满意?

徐福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目光深邃,仿佛在沟通天地。

徐福(声音飘渺,带着神秘的韵律):“陛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仙踪渺渺,非俗眼可窥。公子欣之事,确乎异数。臣观其气象…”

他假意闭目凝神,手指掐诀,仿佛在感应天机。实则,他在飞速思考如何将欣的“异常”纳入自己熟悉的“仙道”话语体系,既能解释,又能掌控。

他注意到欣“无私献法”的行为:这在争权夺利的宫廷极为反常,反而符合传说中“谪仙”或“应劫而生者”不恋凡尘权位的描述。

他想到那些“利民”之物:可以包装成“天降祥瑞”、“仙人悯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