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盘棋,才刚刚开始。
高玉良出任汉东省委政法委书记的消息,像一颗石子投进汉东官场的深湖,涟漪越荡越广。
从吕州到林城,他曾在赵家势力的层层封锁下步履维艰,如今却一步跨进省委核心圈,这样的突破,让不少观望的官员都暗自咋舌
——谁也没料到,这个看似温文尔雅的“学院派”官员,竟能在汉东复杂的棋局中杀出一条路。
京州市郊的养老院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藤椅上。
陈岩石听完儿子陈海的汇报,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端起搪瓷杯喝了口茶,语气里满是欣慰道
“高玉良这小子,我没看错。他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我就觉得他有股韧劲,当年也帮过他不少的忙。现在他管政法,既是你的主管领导,又是你在汉大的老师,往后多去他那儿请示汇报,多学些真本事,对你没坏处。”
陈海坐在一旁,连连点头道
“爸,我知道了,我会多向高老师请教的。”
他是真心为高玉良高兴,至于父亲话里“多请示汇报”的深意,他没细想
——在他眼里,高玉良是值得尊敬的师长,如今对方身居要职,自己跟着学做事就够了。
同一时间,京州市政府大楼的办公室里,李达康正对着一张人才名单凝神思索。
他刚从周边市区调来了一批敢闯敢干的干部,密密麻麻的批注写满了名单边缘,显然是想借着这股劲在京州大干一场,为自己的仕途再添一块硬筹码。
桌上的报纸刊登着高玉良履新的新闻,李达康扫了一眼,嘴角勾起一丝复杂的笑意。
他曾跟着考察团去过林城,亲眼见过那里从破败到繁荣的变化,不得不承认,高玉良“先修复生态、再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实走通了,算是另辟蹊径的本事。
但佩服归佩服,他心里始终不认同这种“慢功夫”。
在李达康看来,赵立春推行的新形势经济改革才是捷径
——招商引资、建产业园、搞城市开发,短时间就能出政绩,这才符合他雷厉风行的性格。
至于高玉良当政法委书记,他倒没什么意见,只要对方不插手京州的经济事务,不干扰他的“大业”,他并不想主动与之产生矛盾。
官场里的议论还在继续,有人羡慕高玉良的好运,有人揣测他背后的靠山,也有人在暗中观察,想看看这位新上任的政法委书记,接下来会如何搅动汉东的政法格局。
而这一切,都只是高玉良履新风暴的开始。
高玉良调任省委后,林城市公安局的办公楼里,祁同伟的身影依旧忙碌。
如今的林城,街面整洁、秩序井然,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他刚上任时下降了近七成,可这位公安局长却没半点松懈
——办公室的座椅像是留不住他,多数时候,他都带着两三随从,往各个辖区派出所跑。
“祁局又来了!”
每次祁同伟的车停在派出所门口,辖区负责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
没人敢在他面前耍滑头,只因祁同伟那双“毒眼”太过厉害。
有民警想把棘手案子压一压,他扫一眼卷宗就问
“受害人情绪没安抚到位吧?”
有部门想虚报治安数据,他随口点出
“上周三商业街的纠纷怎么没记录?”
——任何藏着掖着的算计、敷衍了事的猫腻,在他面前都像剥了壳的鸡蛋,看得明明白白。
这双“火眼金睛”,源于祁同伟从不外露的“心声技能”
——下基层调研时,他能悄无声息捕捉到身边人的真实想法,小到民警抱怨
(夜班餐太凉)
大到所长盘算
(年底评先进怎么争)
全逃不过他的感知。
他利用心声技能查补漏洞,发现有派出所为了“降发案率”瞒报盗窃案,他当场要求整改,还组织全市公安系统搞“数据真实性专项核查”。
察觉有民警因家庭困难分心工作,他回去就协调工会申请补助,连民警孩子上学的择校问题都帮着打听。
高压之下,林城公安系统的风气焕然一新。
一次全市公安工作会议上,祁同伟坐在主席台上,声音洪亮如钟道
“在林城的地界上,我们公安民警就是老百姓的‘安全锁
’——违法犯罪零容忍,守护平安不打烊! ”
台下掌声雷动,没人敢质疑这句口号的分量
——毕竟,祁同伟用一次次“精准找茬”,把“平安林城”从口号变成了看得见的现实。
生活里的祁同伟,更像个“操心的大家长”。
不管去哪个辖区,他从不去外面的餐馆,径直扎进派出所食堂。
拿起民警的餐盘尝一口菜,问“这肉新鲜不?”。
看到食堂冰箱里有剩菜,叮嘱“别给民警吃隔夜的”。
有次在偏远派出所,他发现年轻民警小王总吃咸菜,细问才知小王父亲重病,工资大半用来治病。
祁同伟没声张,回去就协调民政部门帮小王父亲申请了医疗救助,还从自己的工资里悄悄给小王塞了些钱。
时间久了,林城的民警对祁同伟只剩“又恨又爱”。
恨他查得太严,半点偷懒的机会都没有,爱他心细如发,连民警的吃饭、家事都挂在心上。
有老民警私下说道
“祁局就像根鞭子,抽着我们往前走;可他也像个暖炉,知道我们冷不冷、难不难。”
至于未来,祁同伟从不多想。
他常对着办公室里高玉良的合影出神
——老师从林城走到省委,靠的是踏实做事、本心不改。
他相信,自己只要守好林城的平安,护好身边的干警,不搞歪门邪道,未来的路,总会和老师一样,走得扎实、走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