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林吕变局(1 / 2)

高玉良坐在驶向林城的轿车里,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膝头那份皱巴巴的《林城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纸上“汉东省Gdp倒数第三”“煤炭资源枯竭”的字样早已被他圈画得密密麻麻,出发前半个月,他甚至调阅了近十年的环境监测数据,对这座城市的困境早有预判。

可当轿车驶离高速,窗外的景象还是猝不及防地撞进眼底

——没有预想中地级市该有的规整街道,取而代之的是沿国道蔓延的废弃煤场,锈蚀的传送带,像枯瘦的骨架斜插在荒草里,坑洼的路面让车身颠簸不停,车窗外掠过的低矮民房,墙面上还留着当年煤炭粉尘染黑的痕迹,连空气里都飘着一股若有似无的煤渣味。

司机轻咳一声,低声说道

“高书记,前面就是市委大院了,这路……最近一直在修,还没弄好。”

高玉良没应声,只是抬眼望向窗外,远处的山坡裸露着大片黄土,那是早年野蛮开采留下的矿坑,连野草都只在缝隙里零星冒头。他想起报告里写的。

“生态修复率不足15%”,此刻才真正明白,冰冷的数字,远不及眼前的荒芜更有冲击力。

车停稳时,市委的几位领导已在门口等候,脸上堆着略显局促的笑容。

高玉良下车,没有像往常一样先寒暄,只是目光扫过院墙外,那片被煤矸石堆围起来的空地,缓声道

“先不急着汇报工作,也不用准备材料。”

他顿了顿,指了指远处隐约可见的矿坑方向,道

“明天一早,咱们分成三组,把林城的十二个乡镇都走一遍

——重点看废弃矿场、塌陷区,还有老百姓的安置房。”

当晚,高玉良住在市委招待所的单间里,桌上摊着林城的地图,他用红笔在标记着“塌陷区”的位置圈了个圈。

白天调研时看到的景象在脑海里回放。

大杨庄的村民,指着开裂的院坝说道

“房子不敢住,地下水也不敢喝”。

老煤矿工人握着他的手叹道

“年轻时挖煤养家,现在连种庄稼的地都没了”。

高玉良想起自己来林城前,有人劝他“别去蹚这浑水,搞不好还影响仕途”,可此刻摸着地图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红圈,他心里反倒踏实了

——仕途,拒绝了赵家,他就没想过仕途。

早就没了之前想“往上走”的幻想,如今手里的权力,能用来填好几个矿坑、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就不算白来。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高玉良就带着一组人往最偏远的西坡镇去。

车子在盘山路上绕了两个小时,终于抵达当年最大的国营煤矿遗址。

站在矿坑边缘往下看,几十米深的坑底积着雨水,泛着灰绿色的光,坑壁上还能看到当年开采留下的层层台阶。

镇党委书记在一旁低声解释道

“这矿闭坑快十年了,一直没人管,雨季一到就积水,周边的土地都盐碱化了。”

高玉良没说话,蹲下身捻起一撮土,手中的黄土里还掺着细小的煤渣。

他抬头望向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却看不到成片的庄稼地。

“走,去村里看看。”

他站起身,脚步比来时更沉了些。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光靠看和听远远不够,可只有先把这些“惨不忍睹”的真实情况刻在心里,才能制定出真正能落地的计划

——毕竟,老百姓要的不是漂亮的报告,是能种庄稼的地、能住的房,是能让日子慢慢好起来的希望。

吕州市公安局内。

祁同伟将最后一份交接文件推到局长桌前时,对方手指在文件边缘敲了敲,抬眼投来一个似笑非笑的眼神,开口道

“去林城当副检,倒也算归了老本行,就是那地方……可比吕州苦多了。”

他握着钢笔的手没松,唇角勾了勾道

“苦不苦的,干着才知道。”

话音落,他收起笔,转身走出局长办公室。

走廊里的阳光斜斜切进来,落在他肩上,倒让他想起当年在汉东大学法学院的日子

——那时抱着法条啃到深夜,总想着将来要在检察系统里干出个样子,没成想后来阴差阳错进了公安,这一待就是多年。

如今调去林城检察院,倒像是绕了个圈,又踩回了最初的轨道。

回家收拾行李时,妻子李砚正帮他叠衬衫,语气里带着些担忧道

“林城条件差,你去了可得照顾好自己,别总跟以前似的拼。”

祁同伟从背后揽住她的肩,手指蹭过衬衫领口的褶皱道

“放心,这次是干回老本行,心里有数。”

他没说的是,汉大苦读时打下的底子,这些年在公安系统练出的处事利落,早让他对新岗位没了虚怯

——反倒是心里憋着股劲,想趁这机会做出点成绩。

隔天到林城市检察院报到,检察长握着他的手连说“欢迎”,简单交代了几句当前的重点工作,吩咐道

“高玉良书记刚到任,林城这情况你也知道,咱们检察院得跟上,既要守好法治底线,也得帮着书记分担压力。”

祁同伟点点头,接过办公室递来的工作台账,手指刚触到纸页,就想起临行前高玉良找他谈话时说的那句。

“林城要治病,得先把病灶找出来”。

他翻开台账,目光落在

“废弃矿场环保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