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当地的基层干部、志愿者以及受到帮助的村民,在感激之余,也开始好奇这些雪中送炭的物资究竟来自何方。
几天后,一位常驻灾区的独立调查记者,在跟踪报道灾后救援时。
偶然从一位负责物资接收的民政工作人员那里,看到了一份异常清晰、专业的物资清单和物流单据,上面的发货方一栏,只有一个模糊的“某爱心企业基金会”的称谓。
但物流承运方处,却清晰地印着“四海物流”的LoGo。
这位记者出于职业敏感,顺着这条线索悄悄进行了多方查证。
他对比了物资采购时间、四海物流的紧急调度记录(通过一些内部渠道),以及安心基金会近期的资金流向(部分信息可通过公开渠道查询),虽未能拿到直接证据,但所有的蛛丝马迹都指向了同一个源头——
四海集团及其旗下的安心基金会。
一篇题为《冰封南国,暖流暗涌:起底匿名捐赠背后的‘低调巨人’》的长篇报道,在这位记者的个人专栏和几个颇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账号上悄然发布。
报道没有煽情的语言,而是用扎实的调查、详实的数据和对比图片,层层推论,最终将匿名捐赠的大量物资与四海集团紧密联系起来。
报道一经发出,迅速被各大媒体转载冲上热搜!#四海集团匿名捐赠# #安心基金会# 等话题引发了全网热议。
“原来是他!闷声干大事啊!”
“之前还在骂人家大数据杀熟,转头就默默捐了这么多?”
“这捐赠效率也太高了!直接自家物流送到一线,比某些光喊口号的速度快多了!”
“这才是企业该有的社会担当!赚了钱回馈社会,还这么低调!”
“路转粉了!以后购物首选四海商城!”
舆论的风向,几乎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微妙而积极的转变。
之前由林薇旗下媒体煽动起来的关于数据和隐私的质疑声,虽然仍在,但却被这片赞誉的浪潮大大稀释和中和了。
人们总是更容易记住和传颂雪中送炭的善举。
集团内部,员工们也在私下讨论着,脸上洋溢着自豪感。
他们也是看到新闻才知道,原来公司不声不响地做了这么一件大好事。
周家明兴奋地拿着平板上搜集到的正面舆情向云游汇报:“云总,太好了!没想到这件事被挖了出来,效果比我们开十场发布会还好!这下林总那边怕是……”
云游抬手制止了他,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只是淡淡地说: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不是为了博取名声,更不是为了扭转舆论。
现在的结果,只是意外之喜。
告诉公关部,对此事不予任何官方回应,不承认,也不否认。
基金会那边,继续专注后续的援助工作。
“是……”
周家明稍微冷静下来,理解了云游的深意——过度消费善意,反而会显得虚伪。
站在窗前,云游看着楼下渐渐多起来的、疑似媒体的车辆,轻轻摇了摇头。
他做这些,只是遵循内心的准则,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前世未能尽的力量,今生有了能力,便去尽一份心。
守护他想守护的,也包括这片土地上遭遇困境的普通人。
名声,只是附带品。
但有时,这附带品,也能成为穿透迷雾的一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