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前的最后一个月,泷县七中初三的氛围如同拉满的弓弦,紧绷到了极致。
空气里漂浮着粉笔灰、汗水和风油精混合的复杂气味,课间追逐打闹的身影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走廊上、树荫下捧着书本喃喃自语的学子。
在这片全民备考的焦灼中,云游却像一股清流,或者说,一个异类。
他依然保持着高效的“翻书”模式,但翻阅的对象变成了各科老师塞给他的提高班习题、奥赛真题以及他自己整理的知识点脉络图。
他的课桌一角,堆起的参考资料高度已然傲视全班。
起初,同学们对他这种“装模作样”的行为依旧抱以讥诮的目光。
“还真把自己当学霸了?”
“临时抱佛脚也不是这么抱的…”
“看他能演到几时,模拟考见真章!”
然而,几次小规模的随堂测验和专题练习后,这些议论声渐渐小了下去,转而变成了惊疑和难以置信。
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往年的中考压轴题,难度极大,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笔尖划纸的沙沙声和偶尔的叹气声。
十分钟后,当大多数人还在苦苦思索第一步时,云游已经举手示意完成。
数学老师将信将疑地走过去,拿起他的答题纸,目光从审视逐渐变为震惊。
解题过程清晰流畅,方法巧妙,甚至比标准答案提供的解法更为简洁。
“完…完全正确!”
老师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推了推眼镜,仔细又看了一遍,忍不住问道。
“云游,你…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辅助线模型的?”
云游站起身,平静地回答。
“老师,您上周讲过的相似三角形扩展模型,我觉得用在这里更直接。
老师愣在原地,那个模型他确实提过一嘴,但那是奥数兴趣班的内容,根本没指望普通学生掌握!
物理实验题分析,他能一眼看出电路图设计中的隐含误差。
化学推断题,他能迅速罗列出所有可能物质并精准排除。
语文阅读理解,他能精准分析文章深层结构和作者意图,答案写得比参考解析还透彻。
甚至连最需要积累的英语,他的完形填空和作文都几乎挑不出错误,词汇量和语法运用远超初中大纲。
科任老师们从最初的惊讶,到后来的习以为常,最后发展到一种“捡到宝”的狂喜。
教师办公室里,“三班的云游”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
“李老师,你们班那个云游不得了!
上次那道题全市都没几个学生做对,他居然用了三种方法!”
“这孩子开窍开得也太彻底了!
思维深度完全不像初中生!”
“他要是能保持这个状态,中考状元说不定真能在我们学校诞生!”
班主任李老师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对云游的关注达到了顶峰,几乎是有问必答,还不断给他“开小灶”,提供更深入的资料。
周围的同学们,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嘲笑变成了敬畏,鄙夷变成了好奇。
开始有人小心翼翼地拿着题目来请教他,云游也不藏私,总是耐心讲解,思路清晰,一语中的,往往比老师讲的更容易理解。
渐渐地,他课桌周围成了一个小型的“学术沙龙”。
赵强看着身边这个仿佛脱胎换骨的室友,已经彻底服气,他捅了捅云游。
“喂,你小子是不是被什么东西附体了?
还是吃了啥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