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知微敏锐的感觉到,李金战老师虽然对真正做教育的人,抱着开放和尊重的态度,但目前来看,他对商业化运作的教育机构似乎保持着传统教育人的保守态度。
看来,正是他的这种态度,让他在如今京市小型教辅机构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坚持不走出体制内,只在学校那片讲台上教书育人。
好在,两年后,他的思想会有大的转变。
周知微出于对李金战的尊重,也为了让他放心,便随着他的话点了点头,“对,我也认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不仅是提分。我们做辅导,只是为了帮孩子找到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途径,从而建立自信......”
李金战再次赞赏的看着周知微,“周老师虽然年轻,在育人方面,却真诚独到,肯定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两人继续聊了下去,从课程到教师的培训,再到政策上的一些改变。周知微利用前世的一些信息,适当的提出了一些教育上前瞻性的看法,让李金战频频点头。
拜访在融洽的氛围中结束,临别时,李金战犹豫片刻,对周知微说,“周老师,你的见解很新颖,以后若有机会,也许我们还可以多多交流......甚至合作。”
这是周知微最想听到的一句话,虽然没有肯定的表示什么,但她心中仍激动不已。看来,这次会面,不但让她结识到了一位很价值的教育界前辈,也许还可能会是一位潜在的合作者!
拜访完李金战老师,周知微带着学习的心理考察了一番京市的辅导机构。
九十年代中期的京市,课外辅导机构已经经历了萌芽阶段,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但是远未达到新世纪那样规范化,产业化的格局。
不过,到底是京市,虽说辅导行业仍显得原始且有些粗糙,但也充满了机遇和探索的痕迹。毕竟几年后,一个千亿级教辅王国就会在这里诞生。
周知微看得多的。是在街边小巷里,或是居民楼的几间屋子里,比较小的“作坊”式辅导机构。门口只是简单的挂个牌子,几乎都是手写的“某某老师某某(科目)班”或“某名师一对一精品课”。
规模较大的,也有。比如有些租在中学附近办公楼里的,最大的一家,租了一层楼,十几间教室。窗明几净的,也设有专门的接待区。装修虽简朴,但有了功能区分。
周知微假装学生家长,选择性的进了一些辅导机构去咨询。发现他们的师资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管理,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更多的是课堂的延伸,俗话是“炒剩饭”。
她还了解到,很多老师都是兼职的大学生,师资极其不稳定。
也许是京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比县城要高一些,这里的机构服务意识薄弱。机构过于功利,几乎没有学情分析,课后反馈。
不过,也有几家规模大的机构,办得很不错。最让周知微感到有可取之处的,是一家叫“箐优”的机构,他们把英语口语和作文的培训单独设置了一个课程。
这提醒了她,知微教育也应该跳出纯提分的框框,尝试综合素质教育。
还有,一所机构的外墙上,贴满了各种成绩提升榜,学员风采照,以及名师照片。这种有意识的进行成果展示和自我宣传,是知微教育的辅导机构没有做到的。
回到建波家后,周知微把自己关在书房里, 迫不及待的把她所考察到的心得,一一记了下来。等回到省城,再找刘子楚他们好好研究一番,她相信这些见识,一定能给知微教育带来最大的进步。
一周后,就是公布竞赛结果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