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跟着李家暄跨进大门,脚步刚落,便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得挪不开眼。
这哪里是普通科研机构,分明是华夏藏于城市腹地的顶尖科技核心。
开阔的空间足有上万平方米。
顶部并非传统的混凝土结构,而是由无数块拼接而成的智能玻璃构成。
玻璃表面覆着一层肉眼不可见的纳米涂层,既能隔绝外界的电磁干扰,又能根据内部光线需求自动调节透光度。
此刻涂层处于半透明状态,冷白色的人造光源与透过玻璃渗入的自然光交织在一起,均匀洒落整个空间。
既不会让精密仪器因强光受损,也能让科研人员清晰观察每一个实验细节。
地面铺着一体成型的深灰色防静电地板。
材质似钢非钢、似石非石,触感微凉且极具韧性,少说也能承受数十吨的重压。
即便重型设备碾压也不会留下丝毫痕迹。
地板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光可鉴人,清晰倒映着周围林立的精密设备轮廓,行走其上没有半点声响。
只有鞋底与地面摩擦时产生的轻微滞涩感,最大程度减少了环境噪音对实验的干扰。
整个研发中心并非杂乱无章地堆砌设备,而是按照功能划分成了多个独立却又相互连通的区域。
区域之间用半透明的钢化玻璃隔断,玻璃上能实时显示各区域的温湿度、气压、洁净度等数据。
既保证了空间的通透性,又实现了不同实验环境的精准隔离。
通道宽度足有五米,地面标注着清晰的指引线。
蓝色代表普通通道,红色代表紧急通道,黄色则是设备运输通道。
偶尔有搭载着实验器材的无人运输小车沿着黄色线路平稳行驶。
车顶的激光雷达不断扫描周围环境,遇到行人便会自动减速避让。
目光所及,处处是颠覆认知的尖端科技。
左侧区域是武器研发区,几台外形科幻的电磁轨道炮原型机静静矗立。
炮管长达数米,泛着冷冽的银灰色金属光泽,炮身布满了细密的散热纹路和数据接口。
旁边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各项参数:
口径120,初速8马赫,有效射程100公里,穿甲厚度1200。
下方标注着“超高速电磁轨道武器”字样。
其射程和穿透力远超传统火炮,能轻松击穿现有主流坦克的装甲。
电磁轨道炮旁边,是一排整齐的“激光防御系统”。
主体是一个可360度旋转的球形发射装置,表面镶嵌着数百个微型激光发射器。
研究员正通过全息操控台调试参数。
一束肉眼不可见的激光精准击中远处的目标板,瞬间在合金板上留下一个细小的熔洞。
屏幕上随即弹出“功率测试:100kw,持续照射时间0.5秒,毁伤效果达标”的提示。
这类激光武器不仅能用于防空反导,还能搭载在舰艇或车辆上,成为近程防御的核心。
角落的机械臂车间里,数十条高精度机械臂正在自主组装微型无人机。
这些无人机最小的仅指甲盖大小,最大的也不过巴掌宽。
机身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轻盈却极具强度,搭载着微型高清摄像头、红外探测器和微型麻醉针,是最新的单兵侦察与非致命打击装备。
机械臂的动作精准到微米级别。
从安装芯片到焊接线路,再到调试动力系统,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一条完整的生产线每小时就能组装出上百架微型无人机。
更远处的单兵装备区,一套银色的“单兵外骨骼装甲”正被研究员调试。
装甲整体呈流线型,覆盖头部、躯干、四肢等关键部位,框架由钛合金与记忆金属混合制成,既轻便又能提供强大的防护力。
装甲表面布满了传感器和微型动力单元,能通过神经信号同步人体动作。
研究员戴上特制的操控头盔,轻轻抬了抬手,装甲的机械手臂便精准复刻了这一动作。
旁边的显示屏上显示着“负重提升:300kg,奔跑速度提升:80%,跳跃高度提升:2.5米”的字样。
穿上这套装甲,普通士兵也能拥有远超常人的体能,在复杂地形作战时如履平地。
武器研发区的对面是新材料研发区。
这里的设备相对“安静”,却同样充满科技感。
几台巨大的“高压高温合成炉”正在运转。
炉体内的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压力达到上万个大气压。
研究员通过远程操控,在其中合成新型超导材料。
这种材料在常温下就能实现零电阻导电。
一旦量产,将彻底改变电力传输、电子设备等多个领域的格局。
合成炉旁边的展示柜里,摆放着各种新型材料样品:
比钢铁坚硬十倍却比棉花还轻的“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能自动修复划痕的“自愈合高分子材料”、在黑暗中能发出柔和光芒的“长效发光材料”,每一种都足以颠覆现有技术体系。
通道两侧,每隔十米就有一名身着黑色特勤服的安保人员。
他们身姿挺拔如松,腰间配备着新型脉冲武器和多功能执法仪,耳麦里不时传来简短的指令。
这些安保人员并非普通保安,而是从特种部队选拔而来,经过了严格的科技安防培训。
不仅具备强悍的格斗能力,还能熟练操作各类安防设备。
他们目光锐利如鹰,气息沉稳内敛。
即便在这密闭空间里,也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守护着研发中心的安全。
整个研发中心里,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各司其职。
有的对着全息沙盘推演数据,手指在空中轻轻滑动,便能调整三维模型的各项参数。
有的在无菌操作间进行精密实验,透过双层玻璃,能看到他们戴着无菌手套的手稳如磐石,操作着比发丝还细的实验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