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心结解(2 / 2)

一个小女鬼,飘在体验区的入口处,看到有小朋友害怕得往后躲,便轻轻吹了口气,让旁边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转移小朋友的注意力。

小朋友听到铃声,果然不再害怕,拉着家长的手走了进去。

他们都小心翼翼地隐藏着,只用最温柔的方式,守护着这场人间与阴间交融的盛会。

暖黄的灯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无论是笑着交谈的游客,还是忙碌的工作人员,亦或是隐在暗处的鬼,脸上都带着淡淡的暖意,都被这中元节的温情包裹着。

随着游客们陆续分散到各个区域,这场中元节盛会彻底热闹起来。

祈福区的呢喃、体验区的惊呼、分享区的低语、休息区的笑谈,交织成一首鲜活的烟火乐章。

祈福区的那棵老槐树上,早已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祈福卡,红的似火、黄的如蜜、蓝的像溪,风一吹,卡片便轻轻摇晃,像是无数颗跳动的心愿。

一位穿藏青色外套的中年男人,正蹲在供桌前,小心翼翼地将三炷香点燃。

他双手捧着香,对着供桌深深鞠了三躬,嘴里低声念叨着:“爸,妈,你们在那边是否安好,小宇现在上小学了。前几天,他写了一篇作文,作文的题目是我的爷爷奶奶。他还和我说,想吃你们做的红烧肉了。”

话才说完,他眼角便红了,抬手悄悄抹了一下。

隐在树影里的民国学生装女鬼见状,悄悄伸出鬼气凝成的手,轻轻拂过他泛红的眼眶,一阵带着桂花香的微风掠过。

男人愣了愣,只觉得心里的酸涩淡了些。

他抬头望了望祈福树,又看了看不远处正围着祈福灯转圈的儿子,轻轻笑了笑。

不远处,一对年轻情侣正头挨着头写祈福卡。

女生握着男生的手,笔尖在卡片上慢慢移动,写下“愿我们每年的中元节,都能一起挂祈福卡”,男生笑着在旁边添了句“还要一起吃桂花糕”。

写完后,两人一起踮脚,将卡片挂在靠近树梢的位置。

女生靠在男生肩上,指着卡片说:“等明年我们再来,看看它还在不在。”

男生揉了揉她的头发:“肯定在,就算风吹掉了,我们再写一张。”

飘在他们身后的戴眼镜老鬼,看着卡片上歪歪扭扭的字迹,悄悄用鬼气在卡片边缘凝出一道淡金色的光痕。

像是给这份青涩的心意,加了层不会褪色的守护。

体验区的“幽冥探秘”项目前,队伍排得长长的。

入口处,黑色纱幔被风吹得轻轻晃动,里面偶尔传出游客的惊呼,却很快被笑声取代。

穿粉色裙子的小姑娘正拉着爸爸的手往里走。

她上次来过,被“幽灵”吓到后,一直耿耿于怀。

不过这一次,她走得格外大胆。

结果走到一处挂满铜镜的转角,突然有个披着头纱的“女鬼”从镜后飘出来,小姑娘吓得往爸爸怀里缩了缩。

刚要哭,就听到头顶传来清脆的风铃声。

是小女鬼,怕她再受惊吓,悄悄用鬼气吹动了悬在头顶的风铃。

小姑娘听到铃声,立刻仰起头,眼睛亮了起来。

她拉着爸爸的手,指着风铃蹦蹦跳跳,刚才的害怕早已烟消云散。

那女鬼也笑着配合,对着小姑娘眨了眨眼,转身隐进了镜后。

旁边的“鬼手猜物”活动区更是热闹。

摊位上摆着十几个木盒,游客蒙眼伸手进去猜物,猜对了就能领一个小灯笼。

一个穿白色t恤的小伙子正蒙着眼,手伸进木盒里摸索,嘴里念叨着,“圆的,滑滑的,是苹果吗?”

工作人员笑着摇头:“不对哦,再猜猜。”

小伙子急得抓耳挠腮,隐在摊位后的男鬼兄弟见状,悄悄用鬼气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腕,引导他摸到盒子里道具的纹路。

那是个雕刻着莲花的玉佩模型。

小伙子顺着指引,指尖摸到了莲花的纹路,眼睛一亮:“是玉佩!雕刻着花的玉佩!”

工作人员笑着递给他一个小兔子形状的灯笼:“答对啦,送给你。”

小伙子拿着灯笼,兴奋地对着空气说了句“谢谢”,便蹦蹦跳跳地去找同伴了。

兄弟俩在摊位后相视一笑,眼底满是善意。

分享区里,折叠椅已经摆得整整齐齐,不少游客坐在一起小声聊天。

工作人员穿一身青色长袍,手里拿着话筒,笑着走上台:“欢迎大家来参加鬼故事分享会,我们今天不讲惊悚的,只讲那些藏着思念、带着温度的故事。”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一阵掌声。

一个扎着丸子头的女生率先举手,站起来时,声音还有些哽咽:“我想讲我奶奶的故事。她生前总说,中元节的月亮是最亮的,因为那是先人们在天上看着我们。去年她走了,今天我来挂祈福卡的时候,抬头就看到月亮出来了,特别亮,我知道,那是奶奶在跟我打招呼呢。”

她说着,眼泪掉了下来,台下不少人跟着红了眼眶,有个阿姨递了张纸巾给她,轻声说:“你奶奶肯定在看着你呢,她也一定知道你在想她。”

坐在后排的一对老夫妻,也慢慢举起了手。

老爷爷扶着老奶奶的手,慢慢站起来:“我想跟大家说说我和我老伴的故事。我们年轻的时候,中元节总一起去河边放河灯,她总说要写两张河灯,一张写给她爸妈,一张写给我们的未来。后来她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忘了很多事,却还记得中元节要放河灯。今天我们来这里,就是想一起写张祈福卡,愿她能慢慢记起我们的日子。”

老奶奶握着老爷爷的手,虽然眼神有些迷茫,却轻轻点了点头,嘴里念叨着“河灯,写河灯”。

台下的游客们都安静下来,有人悄悄擦了擦眼角,等老爷爷坐下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休息区里,长条桌上摆满了各式茶点,桂花糕叠和各种小零食摆放得整整齐齐,酸梅汤在瓷碗里冒着淡淡的热气,绿豆沙的清香飘在空气里。

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靠窗的位置,一边喝着温热的绿豆沙,一边聊着年轻时的中元节。

一位老爷爷笑着说,“以前我们小时候,中元节都要跟大人去田里拔毛豆,晚上回家煮毛豆吃,还能跟着放河灯。”

另一位老奶奶跟着点头:“是啊,那时候的河灯都是自己做的,用彩纸糊个小灯笼,里面点根蜡烛,放到河里,看着它飘远,心里可踏实了。”

正说着,一位老奶奶不小心碰倒了手边的茶杯,茶水眼看就要洒到身上,隐在窗台边的小鬼立刻用鬼气接住茶杯,轻轻放回桌上。

老奶奶低头看到稳稳当当的茶杯,先是一愣,随即笑着嘀咕,“年纪大咯,手都不稳了”。

不远处,几个孩子围着桌子,正抢着吃桂花糕。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手里拿着一块桂花糕,咬了一口,脸上沾了点糕粉。

她指着桂花糕对旁边的小男孩说:“这个好吃,甜甜的,有花的香味。”

小男孩咽了咽口水,小姑娘便掰了一半给他:“给你吃,我们一起吃。”

两个孩子坐在椅子上,你一口我一口地吃着,笑得格外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