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拍摄(2 / 2)

太阳慢慢升到头顶,气温也高了起来。成彦脱了厚外套,里面是件浅青色的衬衫,袖口绣的栀子花被汗浸湿了点。她蹲在工作台边,帮张师傅递颜料盘,偶尔跟老周确认镜头角度,额头上的汗滴在笔记本上,晕开了几个字,她赶紧用纸巾擦,却没舍得扔 —— 这上面记满了今天的拍摄细节,是她的 “宝贝”。

“该吃午饭了!” 陆岩突然出现在沙丘那边,手里拎着个大保温箱,“我特意从市区订的羊肉汤,热乎的,补补身子!” 他走近时,成彦才发现他眼底也有红血丝,手里的保温箱还沾着沙粒,“刚才跟林枫的团队掰扯了半天,他们总算把造谣的微博删了,还发了道歉声明 —— 不过我估计,他们没这么容易死心。”

大家围坐在沙丘边,捧着碗羊肉汤,热气裹着香味飘远。张师傅喝了口汤,突然说起他第一次修复壁画的事:“那时候我才 18 岁,跟着师傅学,第一次补飘带,手抖得厉害,颜料掉在壁画上,吓得我哭了半天。师傅说‘哭没用,得练,练到手上有准头,心里有飘带’,我就每天练,练了三年,才敢独立补壁画。”

成彦听得认真,手里的笔又在笔记本上记:“张师傅 18 岁入行,三年基础练习,每日练习时长 8 小时,累计修复壁画超 500 平方米。” 她抬头时,刚好对上顾怀安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赶紧接起来 —— 屏幕里是顾怀安的工作室,背景里有钢琴声,他手里拿着乐谱,“刚写完主题曲的副歌部分,加了段琵琶,你听听,是不是跟张师傅补飘带的感觉很像?”

音箱里传来琵琶的调子,清脆又带着点韧劲,像张师傅手里的刷子,一笔一笔都有力量。成彦看着屏幕里的顾怀安,又看了看身边喝着汤的张师傅、老周和小夏,突然觉得,这十六小时的忙碌,比任何时候都充实 —— 以前拍电影,她是在 “演别人”,现在拍纪录片,她是在 “记录真实”,这种真实带来的成就感,是金钱和流量换不来的。

下午的拍摄很顺利。老周拍了张师傅清理壁画灰尘的镜头,小夏负责记录拍摄参数,成彦则跟陆岩确认明天的拍摄计划 —— 要去敦煌研究院拍张师傅的工作室,还要拍李教授的琵琶演奏花絮。夕阳落在沙丘上,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相机里的素材也存了满满一硬盘。

收工时,天已经黑了。成彦帮着老周收设备,手指被相机带勒得有点红,却没觉得疼。小夏抱着笔记本,跟在她后面,兴奋地说:“姐!今天拍的素材超棒!老周说,光是张师傅补飘带的镜头,就能剪进预告片里,肯定能圈粉!”

成彦笑着点头,抬头看向星空 —— 敦煌的星星很亮,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她掏出手机,给顾怀安发了条消息:“今天拍摄很顺利,张师傅的镜头拍得特别好,等剪辑好了,第一时间给你看。” 没几秒,顾怀安就回复了,附带一段音频:“刚弹的钢琴版主题曲,送给今天辛苦的你们。”

音频里的钢琴声很软,像夜色里的风,轻轻拂过耳边。成彦站在沙丘上,听着音乐,看着远处亮着灯的拍摄地,心里暖暖的 —— 她知道,明天还要早起拍日出,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还要继续忙碌十六小时,但她一点都不觉得累,因为她在做 “值得的事”—— 把幕后的光,带给更多人看。

陆岩走过来,递给她一瓶水:“在想什么呢?笑得这么甜。”

成彦接过水,喝了一口,看着笔记本上的字:“在想,明天一定要拍好张师傅工作室的镜头,那里有他几十年的修复工具,还有他记的笔记,都是‘宝贝’。” 她顿了顿,转头看向陆岩,眼神很亮,“陆哥,你说,等这部纪录片播了,会不会有更多人愿意关注幕后工作者?会不会有更多人想当修复师、场记、服装师?”

陆岩看着她眼里的光,突然笑了:“会的。因为你拍的是‘真’,真的东西,总能打动人。”

风又吹过沙丘,带着点凉意,却吹不散成彦心里的热。她握紧手里的笔记本,里面夹着今天拍的拍立得 —— 张师傅补飘带的侧脸,老周调相机的背影,小夏举着场记板的样子,还有那碗冒着热气的羊肉汤。这些细碎的瞬间,像一盏盏小灯,串起了《幕后之光》的拍摄日常,也串起了她心里的 “新开始”。

明天,又会是新的十六小时。但她知道,只要身边有这些 “同路人”,只要还能记录 “真实的光”,再忙再累,也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