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没事,这灯比你还紧张!” 老周笑着把灯捡起来,递给她,“这灯是我儿子小时候用的,后来拿来当道具,拍过十几组片子了,比新人还抗造。上次有个新人把棚里的花瓶摔了,哭得不行,其实三线杂志的道具大多是二手的,摔了也不用赔 —— 就是别摔相机就行,那玩意儿贵。”
李姐帮成彦理了理额前碎发,笑着打圆场:“紧张才真实,总比假笑强。上次有个新人全程假笑,嘴角都快僵了,后期修图时,把‘假笑纹’修成了‘哭纹’,还得重新拍。”
拍了快两个小时,三套造型终于拍完了。老周坐在折叠桌前选片,笔记本电脑屏幕有点脏,他用袖口擦了擦,点开第一张照片 —— 成彦穿着浅棕色针织衫,手里抱着吉他,背景布的纹理落在她肩上,暖光把她的皮肤照得透亮。他用红笔在屏幕上圈出成彦的眼睛:“你看这里,瞳孔里有光,不是盯着镜头硬挤的,是真想起什么了吧?上次拍个新人,眼神空洞得像没装灵魂,后期只能靠加滤镜救。”
成彦凑过去看,手指轻轻碰了下屏幕上自己的眼睛,忽然想起第一次在地下室练《十年霜》的晚上 —— 当时只有一盏小台灯,她抱着旧吉他,唱到 “第九年光漫过窗台” 时,窗外正好划过一道闪电,那一刻的光,跟照片里的暖光有点像。“嗯,想起第一次在 livehoe 唱歌了。” 她小声说,指尖还停在屏幕上。
老周挑了挑眉,又点开一张侧脸照:“这张最好,辨识度能打 8.5 分,比同期新人平均 6.2 分高不少。你这‘故事感’是天生的,不是靠造型堆出来的 —— 三线杂志就缺你这种‘接地气又有记忆点’的新人,太端着的读者不爱看。”
当天傍晚,成片初修版发到了林薇的微信上。成彦正在新公寓煮面条,手机响的时候,面条刚下锅,她赶紧擦了擦手接起电话,林薇的声音透着股兴奋:“成彦!成片太绝了!陆总刚看了,让商务组立刻对接二线杂志《时尚音域》—— 他们下个月有个‘音乐新人专题’,正缺你这种‘有质感不浮夸’的艺人!”
挂了电话没几分钟,林薇就带着平板跑来了,手里还攥着两张拍立得 —— 是白天拍花絮时印的,一张是成彦靠在背景布上拨吉他,另一张是她笑的时候露出虎牙。“你看评论!” 林薇把平板递给成彦,屏幕上是杂志官方微博的花絮视频,评论区已经有 200 多条留言,“有个音乐博主转发了,说‘这才是音乐人该有的时尚感,不是硬凹造型,手指碰吉他的动作都透着熟’;还有人问‘这个新人什么时候发歌,想蹲’—— 李姐说的没错,花絮比成片引流快多了!”
正说着,陆岩的微信发了过来,附带一张 “新人推荐榜” 的截图 —— 成彦的名字排在第三位,后面跟着 “涨幅 5 名” 的标注。陆岩还发了段文字:“拍摄费用 5000 元(新人价),已打你卡上。《时尚音域》那边我让商务组明天对接,他们主编看了你的成片,说‘眼神里有音乐的魂’—— 三线试水成功,下一步往二线走,你的‘故事感’比流量值钱。”
成彦看着平板上的截图,手指在 “第三名” 那三个字上轻轻划了划。小夏抱着刚热好的牛奶跑进来,发绳上的樱桃吊坠还在晃:“彦姐!我妈刚才看了花絮,说你穿那套针织衫好看,让我也给她买一件!对了,林薇姐说下次拍《时尚音域》,可以带我们自己的吉他去 —— 她说‘自己的琴手感熟,拍出来更自然’!”
成彦接过牛奶,杯套是小夏妈妈绣的,上面的 “彦” 字歪歪扭扭,却很暖。她喝了口牛奶,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心里忽然很踏实 —— 就像小时候在老家桥边等妈妈,手里攥着妈妈织的围巾,知道再等一会儿,就能看到妈妈的身影。
暮色漫进公寓时,成彦把那两张拍立得贴在了冰箱上,旁边还贴着妈妈寄来的腌菜罐的标签。她看着拍立得上自己的笑脸,又想起白天在拍摄棚里,老周说的 “眼神里有光”—— 原来那些年在地下室练过的歌、熬过的夜,都藏在眼神里,不用刻意说,别人也能看见。
手机又响了,是顾怀安发来的微信,只有一句话:“看了杂志花絮,吉他弹得比上次在工作室还放松 ——《雾里桥》的 deo 改好了,明天要不要过来试试?”
成彦笑着回复 “好”,指尖在屏幕上敲字时,忽然觉得,这条 “进阶” 的路,虽然刚起步,却比想象中暖 —— 有李姐的细心、小张的热情、小夏的周到,还有顾怀安的懂,这些细碎的温暖,像棚里的暖光,一点点把前路照得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