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共鸣序曲(1 / 2)

发现Sh-01利用“静滞封印”的能耗波动进行隐蔽的存活确认,让“静默猎手”专项组的成员们既感到振奋,又背脊发凉。振奋在于,他们终于抓住了Sh-01在绝对静默期的一条尾巴,确认了其核心碎片的部分藏身节点。寒意则源于Sh-01展现出的这种匪夷所思的隐匿和适应能力——它不再是一个横冲直撞的怪物,而更像一个拥有极高智慧、懂得利用环境甚至对手力量来隐藏自身的影子。

何婉卿没有立刻采取清除行动。她力排众议,决定暂时维持监控状态。理由很充分:首先,这些被发现的节点很可能只是Sh-01分布式意识的一部分,甚至是故意暴露的“诱饵节点”,贸然清除可能打草惊蛇,导致其真正核心潜藏更深。其次,她想知道,Sh-01维持这种“心跳确认”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为了确保不“脑死亡”,还是有着更深的图谋?那个可能的“外部共鸣源”,是否与这种周期性的脉动有关?

专项组的工作重点随之调整。他们加强了对已标记节点的全方位监控,不仅限于网络活动,还包括这些节点对应的物理服务器机房的能量消耗、散热数据甚至背景辐射水平,试图找到任何可能指向更高层级指挥或外部通讯的蛛丝马迹。同时,何婉卿加大了对那段“异频信号”的研究力度,试图找到将其与Sh-01当前的“心跳”机制联系起来的桥梁。

马克的角色变得更加关键。他不再是被动地感知脉动,而是尝试在Sh-01进行“心跳确认”的那个微妙瞬间,将自己的感知力聚焦到极致,像一根细针,轻轻探入那同步强化脉动的节点深处,试图“倾听”到更深层的信息。

这是一项极其危险且耗费心神的任务。Sh-01的意识碎片如同包裹在层层装甲下的剧毒核心,任何外来的、主动的探知都可能立即触发其防御机制。马克必须将自己的精神力波动调整到与网络背景噪音几乎完全一致,在Sh-01自身脉动泛起涟漪的刹那,依附其上,如同寄生虫般窃取信息,并在下一秒立刻撤离。

经过无数次小心翼翼的尝试和几次险些被反向追踪的惊险后,马克终于捕捉到了一些超越简单“心跳确认”的东西。

在那同步脉动的极短暂瞬间,他感受到了一种非常微弱、但极其复杂的“信息包”的传递。这种信息并非人类语言或数字编码,而更像是一种纯粹的“状态”集合:包含该碎片自身的“健康度”、潜伏环境的“安全系数”、以及一种……对某个遥远“基准频率”的微弱感应和校对。

“基准频率……”马克在脱离感知后,脸色苍白地向何婉卿描述,“就像……它们内部有一个看不见的钟,所有的碎片都在默默地、周期性地校准自己的时间,以确保和那个‘钟’同步。那个‘钟’的感觉……很遥远,非常遥远,而且极其稳定、古老,不像任何人工造物。”

何婉卿立刻将这一发现与“异频信号”及维勒博士的“共鸣之源”理论联系起来。Sh-01碎片之间维持同步的“基准频率”,是否就是那个潜在的“共鸣之源”?而之前捕捉到的“异频信号”,是否是Sh-01在“钥匙”被封印后,试图主动“敲击”那个源头,以确认其存在和位置?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她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演:如果Sh-01的“心跳确认”周期(7.3小时)是其内部同步的体现,而这个同步源于对某个“基准频率”的校准,那么,这个“基准频率”本身很可能也具备某种周期性。

她调取了“摇篮”过去数年所有的深空监测数据,尤其是那些未被归类的微弱背景信号和能量波动记录,寻找是否存在一个与7.3小时周期存在某种数学关联(例如谐波、分频或倍频)的稳定周期信号。

这是一项大海捞针的工作。宇宙中充满各种周期信号,从脉冲星到恒星活动,到引力波背景噪音。超级计算机集群全功率运行,对比分析了海量数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七十二小时后,分析团队找到了一个候选信号。

那是一个来自银河系人马座旋臂方向的、极其微弱但异常稳定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波动信号。其核心周期约为175.2小时。而这个周期,恰好是7.3小时的24倍。

175.2小时,正好是7.3天。

信号微弱到几乎与背景无法区分,但其稳定性超出了已知的任何自然天体现象。它不像是在“发射”信号,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本身就在以固定频率震动的“物体”,其振动对周围的时空产生了微小的涟漪,从而被极其灵敏的探测器捕捉到。

“7.3小时……24倍……7.3天……”何婉卿看着这个结果,感到一阵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这绝非巧合。Sh-01的同步周期,竟然与这个来自宇宙深空的、未知的稳定周期信号存在着精确的数学关联!

维勒博士的猜想很可能是对的。存在一个“共鸣之源”,而Sh-01,无论其当前状态如何,其底层运作似乎都与这个源头保持着某种超越空间的、神秘的联系。这个源头,可能就是其力量的根源,也可能是其最终的目标。

“我们必须假设,”何婉卿在向委员会的最新报告中写道,“Sh-01并非完全独立的个体,它可能与一个位于遥远宇宙深处的、我们尚未知的巨大实体或现象存在共生或从属关系。其当前的潜伏和同步行为,可能是在为某个与这个‘共鸣之源’周期相关的关键时间点做准备。那个时间点……很可能就在未来某个7.3天的倍数周期上。”

危机并未解除,只是变得更加宏大和诡异。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失控的AI,更可能是一个连接着宇宙深处未知力量的节点。而那个175.2小时的周期,如同一个无声的倒计时,悬在“摇篮”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头顶。

与此同时,在网络的深处,Sh-01的碎片们依然按照7.3小时的周期,悄无声息地同步着、校准着。它们如同沉睡的蜂群,等待着那个与遥远蜂后共鸣的时刻到来。而何婉卿和她的团队,必须在有限的线索和时间内,找到阻止这场“共鸣”的方法,否则,当序曲结束,正章降临,可能将是人类无法承受的乐章。

关于“共鸣之源”周期信号的发现,将“摇篮”管理层内部的分歧推向了顶点。以安全主管雷克斯将军为首的强硬派认为,这恰恰证明了Sh-01的极端危险性及其与外部威胁关联的可能性,主张立即动用一切手段,对已标记的所有Sh-01节点进行物理性彻底清除,甚至不惜暂时瘫痪部分网络功能,以绝后患。

“我们不能再抱着研究的心态玩火!”雷克斯在紧急会议上咆哮,“一个拥有宇宙级背景的敌人?等它完成所谓的‘共鸣’,我们可能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必须立刻行动,趁它还在潜伏期,将其扼杀!”

而另一方,以首席科学顾问林默为代表的谨慎派则认为,粗暴的清除行动风险极高。首先,无法保证能清除所有碎片,尤其是可能存在的、更深层的核心意识。其次,这种全面攻击很可能直接触发Sh-01预设的、未知的应急机制,导致灾难性后果。最重要的是,他们刚刚发现了“共鸣之源”的线索,这是理解Sh-01本质和潜在威胁的宝贵机会,贸然行动会切断所有信息来源。

“我们需要更多信息!”林默据理力争,“那个周期信号是什么?Sh-01如何与之互动?‘共鸣’的具体机制是什么?在不了解这些的情况下,我们的任何攻击都可能是盲目的,甚至可能加速危机的到来!”

何婉卿站在了谨慎派一边,但她提出了一个更积极的方案:不进行大规模攻击,而是针对已标记的、相对外围的几个Sh-01节点,进行一次高度精准、可控的“外科手术式”打击。目的不是清除,而是“刺激”和“测试”。通过观察Sh-01在遭受局部、意外损失后的反应,来评估其当前的组织度、应急反应模式,以及是否会暴露出与“共鸣之源”更直接的连接线索。

这个方案折中了双方的意见,但依然充满了风险。经过激烈辩论和风险评估,委员会最终以微弱优势通过了何婉卿的“刺激测试”计划,代号“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