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屋,周氏和苏晚对视了一眼。周氏低声道:“你小姑就为卫国这事操心,头发都愁白了几根。卫国那孩子,啥都好,就是在这事上主意太正。”
苏晚轻轻抚摸着肚子,没有接话。
她想起印象中沉默寡言却细心可靠的大表哥,觉得他或许是真的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还没遇到那个能让他心动的人。
在这个普遍早婚的年代,二十岁还没说亲,确实会让父母焦虑不已。
自从那晚之后,苏晚便留意到,小姑顾秀兰确实为儿子的婚事操碎了心。她有时会对着周氏念叨:
“娘,您说卫国是不是还惦记着以前高中那个同学?那家姑娘倒是好,可人家早就考上大学走了,哪还能回来……”
“还是说他眼光太高了?可咱就是普通人家,找个踏实过日子的就行了呗!”
“唉,建军不在家,我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真是愁死了。”
偶尔,也会有热心的邻居或者顾秀兰的工友上门,看似串门,实则带着“打听”或“介绍”的任务。
每当这时,顾秀兰总会打起精神,热情接待,仔细询问对方姑娘的情况,眼里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
而张卫国呢,他对这些暗流涌动似乎毫无察觉,或者说是刻意回避。
休息日回家,他要么看书,要么帮家里修理东西,要么就去厂里找师傅请教技术问题。
对于母亲时不时旁敲侧击的打探,他一律用“工作忙”、“没考虑”、“不合适”等借口挡回去。
苏晚冷眼瞧着,觉得这对母子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微妙的隔阂。
顾秀兰是典型的传统母亲,认为男大当婚,成家立业是天经地义,迫切希望看到儿子娶妻生子,延续香火。
而张卫国,作为新一代的工人,或许受到了更多外界观念的影响,更注重个人感觉和事业发展,对包办或催促的婚姻有着本能的抗拒。
她作为一个借住的表亲,又是孕期,自然不好对此发表任何意见。
只是偶尔在张卫国帮她递杯水,或是在院子里遇上点头打招呼时,她会注意到这个高大沉默的青年眉宇间偶尔掠过的一丝疲惫和困扰。
看来,在这份县城生活的安稳之下,小姑家的这桩“老大难”心事,短期内是难以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