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虎啸云海之红途 > 第114章 旧部归来添臂助 暗访民情触神经(上)

第114章 旧部归来添臂助 暗访民情触神经(上)(2 / 2)

“第二,我分管的这几个局,你要尽快建立起畅通的联系渠道,不是通过官方文件,而是要通过非正式的方式,了解一线干部的真实想法和遇到的真实困难。”

“第三,”林昊宇压低了声音,“重点关注信访局那边。特别是那些重复访、集体访的积案,把卷宗目录整理出来,重点标注涉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司法不公等领域的案子。注意,要低调进行。”

文斌心领神会,知道林昊宇这是要寻找突破口。“明白,市长。我会注意方式方法。”

文斌的到位,像给一台精密但运转迟滞的机器加入了一剂高效的润滑剂。他以其细致、周到和出色的协调能力,很快理顺了林昊宇办公室的内部运转,将林昊宇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部分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按照林昊宇的指示,悄无声息地编织着一张信息网络。

而林昊宇自己,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那桩让他心神萦绕的“二纺厂旧案”上。他让文斌秘密调阅了所有相关卷宗,堆满了办公室的一个小书柜。一有空闲,他就埋首于这些发黄的纸页中,试图从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

卷宗记录看似完备:改制批复、资产评估报告、职工安置方案、拍卖成交确认书……一切似乎都符合当时的政策法规。但林昊宇凭借在纪委办案练就的敏锐嗅觉,还是发现了不少疑点:

评估报告对部分先进设备的估值明显偏低,理由是“技术更新换代快”;厂区核心地块的工业用地性质评估价,与几年后该区域被规划为商住用地后的地价天差地别;职工安置费用总额被严格控制,许多本应纳入的成本被以各种理由剔除;收购方“鑫诚实业”注册资本不高,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收购并支付款项……

这些疑点单个看或许可以解释,但集中在一起,就显得极不寻常。

光看卷宗还不够,必须听到亲历者的声音。林昊宇决定,秘密会见二纺厂的上访职工代表。他吩咐文斌,通过极其可靠的途径,联系了上访职工中较有威信、表述清晰的几位老人,约定在周六上午,以“市领导接待日”回访的名义,在市委市政府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的一间僻静谈话室见面。

周六上午,林昊宇轻车简从,只带了文斌一人,提前来到接待室。三位头发花白、面容憔悴的老人,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有些拘谨地走了进来。他们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市领导,眼神中充满了期盼,也带着一丝长期上访无果后的麻木与怀疑。

“老师们,请坐。”林昊宇亲自给老人们倒上热水,语气平和,“今天请你们来,就是想抛开那些官样文章,听听你们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了解二纺厂改制那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你们不要有顾虑,慢慢说,把知道的、看到的、怀疑的,都告诉我。”

或许是林昊宇诚恳的态度打消了老人们的顾虑,或许是他们压抑了太久的苦楚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出口。三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激动地讲述起来。他们的叙述,比卷宗上的冷冰冰的文字要鲜活、具体,也更令人心酸。

他们提到了评估组里那个“戴眼镜的王会计”如何对机器设备挑三拣四,拼命压价;提到了当时有位市领导(他们不敢直呼其名,只说是“管工业的刘市长”)来厂里视察时,如何暗示“要顾全大局,支持改革”;提到了“鑫诚实业”的人如何在拍卖前就频繁出入厂区,仿佛对这里志在必得;更提到了改制后,他们这些为工厂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工人,如何拿着微薄的补偿金,艰难谋生,而那个“鑫诚实业”转手就把最好的地块卖给了房地产商,赚得盆满钵满……

“林市长,我们不是要闹事,我们就是要个公道啊!”一位老师傅老泪纵横,“那厂子,是我们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怎么说没就没了?还弄得这么不明不白!”

林昊宇认真地听着,记录着,心中波澜起伏。他从老人们的叙述中,捕捉到了几个关键信息:评估组的王会计(这或许是个突破口)、“管工业的刘市长”的模糊身影、以及“鑫诚实业”在拍卖前异常活跃的迹象。

这次秘密会见,收获远超预期。送走老人们后,林昊宇对文斌说:“立刻查一下,当年参与二纺厂资产评估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主要经办人,特别是那个姓王的会计师,现在在哪里?务必找到他!”

线索,正在一条条浮出水面。而林昊宇不知道的是,他秘密会见职工代表的举动,尽管极其谨慎,却依然没有完全逃过某些人的眼睛。

感谢孟舒舒,宋观海,白绮,厉洪英,葛主任,陈瑶,,潘安,董雨柔,韩樱樱,瞑祥等一大批好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