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之问,就直接抓住了所有评委的注意力。
他接着展开,以云海“线上追踪系统”为鲜活案例,演示了技术如何将权力运行流程固化、可视化,如何通过大数据模型对招商政策兑现、财政资金拨付、工程招投标等关键领域进行风险扫描和预警。“这不是为了束缚手脚,而是为了划清跑道。在跑道内,尽可以放手奔跑,但一旦有偏离跑道的趋势,系统会及时亮起黄灯,甚至是红灯。”
他又深入剖析了当前一些经济领域腐败案例的共性缺陷,指出“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滞后”是根本症结。“如果我们的监督能够像血液一样,循环渗透到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末梢,很多问题完全可以在萌芽状态就被发现和纠正。”
最后,他提出了构建“经济发展风险与廉政风险一体化评估防控机制”的设想,建议在省级层面成立跨部门联合工作组,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进行联席评估,将廉政风险防控嵌入决策源头。
他的陈述持续了将近四十分钟,逻辑之严密、案例之生动、观点之新颖,让台下鸦雀无声。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听得频频颔首,甚至拿出手机拍了几张ppt页面。省纪委的研究室主任则一直表情严肃,但目光锐利,显然在深入思考。
提问环节,火药味渐浓。 省纪委研究室主任率先发难:“林昊宇同志,你的设想很宏大。但纪委的主责是监督执纪问责。过度强调‘服务’和‘助推’,是否会弱化纪委的威慑力,甚至导致职能异化?这个平衡点在哪里?”问题直指核心,异常尖锐。
所有人心头一紧。 林昊宇略一沉吟,从容应答:“主任,我认为这不是弱化,而是升级。威慑力来自更精准、更无可逃避的监督,而不是更频繁的处罚。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设计,让腐败更容易被发现、更难发生,这种‘不敢腐、不能腐’的机制,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威慑。而‘不想腐’,则需要文化和信念的建设,这同样是服务于党和人民事业这个最大的‘大局’。”
他的回答,将纪委的职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主任听完,面无表情,但微微点了点头。
后续几个问题,关于技术可行性、人员配备、可能遇到的阻力等,林昊宇都结合理论与实践,给出了扎实的回应。
答辩结束,评委们短暂合议后,给出了“优秀”的评价。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甚至在点评时公开表示:“昊宇同学的这篇论文,视野开阔,思考深入,虽然一些具体措施还需深入论证,但其指出的方向和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为我们政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这几乎是极高的褒奖了。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沈奕辰鼓得尤为用力。而高宏等人的掌声则显得有些稀疏和勉强,脸色不太自然。
当晚,林昊宇婉拒了同学们的庆祝邀请,一个人留在宿舍整理资料。沈奕辰回来,递给他一瓶水,真诚地说:“佩服。今天你这篇论文,真的镇住场了。尤其是对纪委职责的重新界定,很有冲击力。” 林昊宇接过水,笑了笑:“只是纸上谈兵罢了。真要实现,难上加难。” “但总得有人先想,先说出来。”沈奕辰道,“我觉得,上面有人听进去了。”
而此时,在党校附近某处,高宏正对着电话低声抱怨:“……是,答辩是过了,评了优。内容?哼,夸夸其谈,标新立异罢了……真按他说的搞,还不天下大乱?……明白,明白,我会注意的……结业后?嗯,等通知吧……”
挂了电话,高宏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眼神复杂。他知道,林昊宇今天的光芒,再次映照出了他的平庸。这种认知,让他心里像堵了一团棉花,憋闷,却又无可奈何。
林昊宇同样看着窗外,手中的论文稿还散发着墨香。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思想的碰撞已经完成,接下来,将是更为残酷和复杂的现实博弈。他这篇论文,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究竟能激起多大的涟漪,无人可知。但他已然做好了准备,去迎接那即将到来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