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新环境的冲击
清晨七点半的阳光,还带着几分未褪尽的凉意,透过星途资本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晓妍站在二十层的电梯口,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藏青色西装外套的袖口,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着,每一次跳动都带着清晰可辨的紧张。
这是她入职星途资本的第一天。
作为国内顶尖的风险投资机构,星途资本的名字在金融圈和创业圈里向来意味着专业、高效,还有近乎残酷的竞争。从收到Offer的那一刻起,林晓妍就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全新的挑战,但当她真正踏入这片被誉为“资本战场”的办公区域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压力,还是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
电梯门缓缓打开,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通透的办公空间。没有传统办公室常见的格子间隔阂,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的工位布局,浅灰色的办公桌椅整齐排列,线条简洁利落,透着一股精英化的冷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混合着纸张翻动的沙沙声、键盘敲击的清脆声响,还有远处会议室里隐约传来的激烈讨论声,所有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高频而紧凑的节奏,仿佛一部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容不得半点停滞。
每个人都步履匆匆,脸上带着专注而紧绷的神情。有人一边快步走向会议室,一边对着手机低声沟通项目细节,语速快得像是在进行一场紧急播报;有人坐在工位上,面前的多屏显示器上布满了复杂的数据分析图表和项目文档,手指在键盘上翻飞,眼神专注得仿佛与外界隔绝;还有人抱着厚厚的文件夹,在各个工位间穿梭,简短的交流里没有半句寒暄,全是“数据更新”“尽调报告”“约谈时间”这类精准而专业的词汇。
林晓妍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目光扫过办公区域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像是上紧了发条的陀螺,时刻保持着高速运转的状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却强烈的“不进则退”的紧张氛围,让她这个初来乍到的新人,瞬间感受到了强烈的压迫感。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忐忑,抬手理了理额前的碎发,按照人力资源部同事之前的指引,朝着办公区域靠窗的位置走去。
她的办公桌已经被提前安排妥当。靠窗的位置视野极好,能俯瞰到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和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但此刻林晓妍却没心思欣赏这份风景。办公桌是全新的,桌面干净得没有一丝灰尘,配套的黑色人体工学椅泛着细腻的光泽,旁边的文件架和笔筒也已经摆放整齐,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准备。
然而,这份精心并没有让她感到丝毫放松。因为就在她的正对面,一个穿着白色衬衫、袖口挽至小臂的男人正埋首于工作中,即使听到她走近的脚步声,也没有抬头多看一眼。林晓妍认得他,入职前的资料库里有过介绍——张磊,星途资本的资深投资经理,入行八年,手握多个成功退出的明星项目,以精准的投资眼光和严苛到近乎挑剔的工作风格闻名于公司内部。没想到,自己第一天入职,就被安排在了这位“狠角色”的对面。
“你是林晓妍?”就在林晓妍放下随身的笔记本电脑,准备整理桌面时,对面的张磊终于抬起了头。他的眼神锐利如鹰,扫过林晓妍的脸庞,带着一种审视的意味,说话的语速极快,像是机关枪扫射一般,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人力资源部已经跟我同步过你的信息,从今天起你担任投资总监,负责初创项目的筛选与评估。”
“是的,张经理您好,我是林晓妍,以后请多指教。”林晓妍连忙起身,伸出手想礼貌地寒暄一句,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
但张磊并没有伸手回应,只是微微颔首,随即起身从自己的办公桌下拖出一个厚厚的文件箱,直接放在了林晓妍的桌面上。“砰”的一声闷响,文件箱落地的瞬间,林晓妍清晰地感觉到桌面轻微地震动了一下。
“林总监,这是目前我们团队正在跟进的十个初创项目资料,涵盖了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个热门赛道。”张磊的语气平淡无波,没有丝毫寒暄的客套,眼神里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明天上午十点,团队要进行这十个项目的初步筛选会议,你需要在会议前给出每一个项目的明确评估意见,包括核心亮点、潜在风险、估值合理性以及是否建议进入下一轮尽调,每一项都要有数据支撑,不能含糊其辞。”
林晓妍的目光落在那摞厚厚的文件上,瞳孔不自觉地收缩了一下。文件箱打开着,里面的资料整齐地码放着,每一个项目都有独立的文件夹,封面标注着项目名称和所属赛道,单是目测,这十个项目的资料加起来就足有十几厘米厚。要在一天之内看完这么多资料,还要做出精准专业的评估,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张经理,这些资料……我需要在明天上午十点前全部看完并给出评估意见吗?”林晓妍下意识地确认了一句,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她之前任职的公司,新人入职第一天往往是熟悉环境、交接工作,像这样一上来就直接安排如此繁重且紧急的任务,还是头一次遇到。
“不然呢?”张磊挑了挑眉,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星途资本不养闲人,每一个岗位都需要立刻创造价值。你能坐到投资总监的位置,说明公司认可你的能力,我希望你能尽快适应这里的节奏,不要让我失望。”说完,他不再多言,转身回到自己的工位上,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只留下林晓妍和桌上那堆“小山”般的资料面面相觑。
周围的环境依旧是一派忙碌的景象,键盘敲击声、电话沟通声、偶尔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却衬得林晓妍的工位区域格外安静。她看着桌上那厚厚的文件,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头的些许慌乱。她知道,张磊的话虽然直接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这恰恰是星途资本的风格——高效、务实,以结果为导向。既然选择了来到这里,就必须接受这样的节奏,没有退缩的余地。
她打开第一个文件夹,项目名称是“绿能芯科——新一代光伏储能电池技术研发与应用”。文件夹里的资料详实得惊人,从公司的注册信息、团队背景介绍,到核心技术的专利文件、实验室测试数据,再到市场调研报告、财务预测报表,甚至还有几页密密麻麻的竞争对手分析。林晓妍拿出笔记本,拧开钢笔,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记录。
阳光从窗外缓缓移动,透过玻璃洒在她的笔记本上,留下温暖的光斑。办公室里的人来了又走,有人出去见客户,有人从外面带回来新的项目资料,偶尔有同事经过她的工位,会投来好奇的目光,但大多只是匆匆一瞥,便又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没有人过来寒暄,也没有人主动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自顾不暇。
林晓妍沉浸在资料的世界里,完全忘记了时间。她的思维高度集中,一边阅读,一边在笔记本上梳理每个项目的核心逻辑:这个光伏储能项目的技术亮点在于采用了新型的纳米材料,能量密度比传统电池提升了30%,但潜在的风险也很明显——核心技术还处于中试阶段,大规模量产的稳定性有待验证,而且团队里缺乏有大规模生产管理经验的核心成员;另一个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诊断项目,市场需求明确,团队背景也很亮眼,核心成员均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但估值过高,按照目前的盈利预测,投资回报周期可能会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她的笔尖在笔记本上快速滑动,留下一行行清晰整齐的字迹,每一个项目的亮点、风险点、数据支撑都梳理得条理分明。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她会立刻打开电脑,搜索相关的行业报告和技术文献,力求每一个判断都有依据。
下午三点多,当她看到第五个项目——“智联新能——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发”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项目资料里提到了一种“磁共振耦合无线充电技术”,声称能够实现远距离、高效率的无线充电,充电效率可达95%以上。但林晓妍对这项技术了解不多,不确定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和行业领先性,也不清楚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面临哪些技术瓶颈和政策风险。
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拿出手机,翻找出通讯录里一位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事技术研发的大学同学的联系方式,拨通了电话。
“喂,李明,是我,林晓妍。”电话接通后,林晓妍的语气带着一丝急切,“不好意思打扰你工作了,我现在在看一个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的项目,遇到了一个技术问题想请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