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修士领着叶尘来到沙盘前,指着意大利罗马的位置,“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等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禁止任何现代工程,我们无法布设常规节点。”
叶尘随修士来到罗马斗兽场,这座千年古迹的断壁残垣在阳光下泛着历史的厚重感。
他绕着斗兽场行走,指尖释放出微弱的灵韵,探测地下的灵脉走向。
当走到西侧一根残破的石柱前时,灵韵突然出现强烈共鸣 —— 这里正是地下灵脉的交汇点。
“有了。” 叶尘停下脚步,对身旁的修士与阵法师说,“我们可以利用古迹本身的结构布设节点。
比如这根石柱,内部中空,可将共鸣器嵌入其中,表面用与石柱材质相同的石材封堵,从外观上看不出任何变化。符文则刻在石柱底部的地基中,借助地下灵脉的能量激活。”
阵法师立刻展开行动,用灵韵小心翼翼地开凿石柱内部,避免损坏外部结构。
当共鸣器嵌入石柱后,叶尘注入灵韵,石柱表面泛起一层淡不可见的灵光,与斗兽场周边的灵脉连成一体。
一位正在参观的凡人游客恰好路过,好奇地触摸石柱:
“今天怎么觉得这柱子特别凉快?” 身旁的导游笑着解释:
“可能是天气原因吧,罗马的冬天本来就凉爽。”
两人的对话传入叶尘耳中,他与修士相视一笑 —— 最完美的守护,便是让凡人以为一切都是自然的馈赠。
在巴黎圣母院,叶尘团队则将节点伪装成教堂顶部的十字架。
他们与教堂的神职人员沟通,以 “修复十字架” 的名义,将共鸣器与符文融入十字架内部,既保留了宗教象征的意义,又实现了节点功能。
当十字架重新安装在教堂顶端时,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洒在上面,泛着神圣的光芒,无人知晓这枚十字架已成为地球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除了文化遗产区域,欧洲的现代都市节点也在同步推进。
在伦敦,节点被伪装成红色双层巴士的顶部指示灯;
在柏林,节点融入了街头的柏林墙纪念雕塑;
在莫斯科,节点则隐藏在克里姆林宫的塔楼避雷针中。
每一个节点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城市风貌,做到 “因地制宜,隐于无形”。
1 月 30 日,欧洲首批 15 个节点全部完成布设。
当最后一个节点 —— 位于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节点激活时,昆仑总指挥部的沙盘上,欧洲区域的金色光带与华夏的光带在中亚地区交汇,形成第一道跨洲的防御连线。
郑蓉看着实时传输的灵韵数据,对叶尘说:
“欧洲节点的传输效率达到 95%,虽略低于华夏,但已超出预期。
接下来,美洲的萨满祭司传来消息,他们已在落基山脉选定了首个节点位置,邀请我们去现场指导。”
叶尘望向窗外的日内瓦湖,湖面倒映着雪山与蓝天。
他知道,这只是全球防御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美洲的热带雨林、非洲的草原、澳洲的沙漠、南极的冰原在等待他们。
但当看到两大洲的防御光带连接在一起时,他心中充满了信心 —— 人类文明或许分布在不同的大陆,有着不同的文化与信仰,但在 “守护家园” 这一目标上,所有人都站在同一条战线。
三、极地挑战:南极节点的 “冰与火” 考验
第 3000 年 1 月的南极,正是极昼时期,太阳终日悬挂在天空,却无法驱散冰原的严寒。
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冰盖上,一支由华夏、澳洲、欧洲修士组成的混合团队正顶着零下 30 度的低温,布设南极首批 15 个节点中的第一个 ——“冰原主节点”。
姜小雨裹着厚厚的灵韵防寒服,手中握着灵脉探测仪,在冰面上艰难行走。
探测仪的屏幕上,红色光点不断闪烁,指示着地下灵脉的方向。
“找到了!” 她突然停下脚步,探测仪发出强烈的蜂鸣 —— 这里是南极冰盖下最深的灵脉交汇点,深度约 500 米。
“开始钻探。” 带队的澳洲蓝袍法师下令,阵法师们取出 “灵韵钻探机”。
这台机器不同于凡人的钻探设备,而是通过灵韵能量融化冰层,避免对冰盖造成破坏。
当钻探机启动时,冰层表面出现一个圆形的融洞,淡金色的灵韵顺着洞口向下延伸,如同一条通往地下的光柱。
500 米的深度,钻探机用了整整三个时辰才抵达。
当灵脉共鸣器被送入融洞底部时,冰盖下突然传来一阵震动 ——
是地下灵脉被激活的反应。姜小雨立刻取出防御符文阵盘,将其嵌入融洞周围的冰层中,用灵韵固定:“南极冰层脆弱,必须用符文加固,防止冰层破裂导致节点损坏。”
阵盘激活后,融洞周围的冰层泛起一层淡蓝色的灵光,形成一道坚固的防护层。
蓝袍法师注入灵韵,共鸣器开始运转,冰原上方的天空中,一道淡金色的光带缓缓浮现,与沙盘上的南极光点相连。
姜小雨看着探测仪上稳定的灵韵数据,呼出一口白气,笑着说:
“没想到南极的灵脉这么活跃,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强。”
但挑战远未结束。南极的极寒天气对节点的稳定性是巨大考验,普通的灵韵设备在零下 30 度的低温下,灵韵传输效率会下降 30%。
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在节点周围布设了 “灵韵保温阵”,用灵脉能量产生温和的热量,将节点周边的温度维持在零上 5 度左右。
同时,他们还在节点附近建立了临时的修士驻守站,站内配备了灵韵供暖系统与充足的物资,供修士们定期维护节点。
在南极的海洋区域,节点则被伪装成海洋科考站的水下监测设备。
修士们与凡人科考队合作,乘坐破冰船将节点投放到南极大陆架附近的海域。
这些水下节点外壳采用抗压的灵玉材质,能承受深海的水压,同时释放出吸引海洋生物的灵韵,避免被鲸鱼、海豹等生物碰撞损坏。
当水下节点激活时,海底的灵脉与海面的节点形成呼应,在南极海域形成一道隐形的防御屏障。
1 月 31 日,南极首批 5 个节点完成布设。
当最后一个节点 —— 位于南极点的节点激活时,昆仑总指挥部的沙盘上,南极区域的光点与澳洲的光点在印度洋南部交汇,形成地球南半球的第一道防御连线。
叶尘看着沙盘上不断延伸的金色光带,心中感慨:
从昆仑到南极,从亚洲到欧洲,人类的守护力量正在一点点汇聚,如同编织一张巨大的网,将整个地球包裹其中。
当天晚上,叶尘在昆仑总指挥部召开了月度总结会。
各区域负责人通过灵韵投影参会,汇报首月的任务完成情况:
华夏 28 个节点 100% 完成,欧洲 15 个节点 100% 完成,美洲完成 5 个,非洲完成 3 个,澳洲完成 4 个,南极洲完成 5 个,总计完成 60 个节点,占首批 108 个节点的 55%,远超首月计划的 40%。
“首月的成果值得肯定,但我们不能松懈。”
叶尘看着投影中的众人,语气郑重,“接下来的 2 月,美洲与非洲将进入节点建设的关键期,那里有热带雨林、草原沙漠等复杂地形,还有部分区域存在修仙势力分散、凡人战乱等问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精力。
记住,我们建设的不仅是一道防御屏障,更是人类文明团结的象征 —— 每一个节点的点亮,都是一次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携手。”
会议结束时,昆仑巅的夜空已布满星辰。
叶尘独自来到灵韵广场,望着远处万家灯火的人类城市,又抬头看向浩瀚的星空。
他知道,三年计划的第一步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他们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