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评论区里,却有上千人留言说“还是国外好,想移民”。
短视频平台上的“虚假体验”更具煽动性。
有个自称“海外留学生”的博主,拍视频说“国外的医疗体系特别好,看病不用花钱,服务还贴心”。
视频里,博主在国外医院的大厅里,对着镜头说“我感冒了来看病,医生特别耐心,还不用排队”。
可郑蓉的仙识却看到,博主其实是提前预约了半个月,看病时还交了几百美元的诊疗费。
这些“真相”,全被博主隐瞒了。
有位老人看完视频,对着儿女抱怨:“你看国外看病多方便,咱们国内看病又贵又麻烦。”
网络论坛里的“话题引导”更隐蔽。
每当国内出现社会热点事件,总会有一批账号跳出来,把问题往“制度缺陷”上引。
某城市出现暴雨内涝,有账号就发帖说“国外城市从不内涝,因为人家的市政建设更先进,制度更完善”。
还刻意收集国内其他城市内涝的旧图,拼凑成“国内城市全是问题”的假象。
郑蓉的仙识监测到,这些账号会通过“点赞控评”,把负面言论顶到热门位置,压制理性讨论的声音。
有位网友只是客观分析“内涝是全球城市都面临的问题”,就被十几个人围攻“洗地”“不爱国”。
网络空间是信息传播的主阵地。
可这些被操控的舆论,像毒雾一样弥漫在各个平台。
郑蓉的仙识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长期接触这些片面、虚假的信息,对国内的社会治理产生误解,对国家的发展失去信心。
四、形态四:消费领域里的“文化驯化”
吴莲的仙识关注消费市场、时尚领域、生活习惯时。
她在某家高端商场的化妆品专柜前,看到导购正在给顾客推荐一款国外面霜。
导购拿着产品说:“这款面霜是国外大牌,用的是欧洲皇室配方,比国产护肤品高端多了。你看这包装,多有质感,用着也有面子。”
可吴莲的仙识发现,这款面霜的成分,和旁边一款国产面霜基本一致,价格却贵了三倍。
有位年轻女孩听完导购的话,毫不犹豫地买了国外面霜,还说“国产的太便宜,肯定不好用”。
时尚领域的“审美绑架”更明显。
某国外时尚杂志发布的“年度最美面孔”榜单,入选的亚洲模特,全是“高颧骨、细眯眼”的长相。
杂志里的穿搭推荐,也全是西式风格,对中国传统服饰却只字不提。
吴莲看到,有不少国内网红,为了迎合这种“西方审美”,特意去整容,把眼睛整得更细,把颧骨垫得更高。
甚至有网红说:“只有符合西方的审美,才能走向国际。”
生活习惯的“驯化”藏在细节里。
某国外咖啡品牌在国内开了很多门店,还推出了“早c晚A”的消费概念,说“早上喝杯咖啡提神,晚上喝杯酒放松,这才是精致的生活方式”。
吴莲的仙识看到,有不少年轻人,明明不习惯喝咖啡,却每天早上都去买一杯,就为了在朋友圈打卡“精致生活”。
反而对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毫无兴趣,觉得“喝茶是老一辈的事,太老气”。
消费不仅是满足需求,更是文化认同的体现。
可这些渗透在消费领域的“文化驯化”,正在让人们盲目追捧国外品牌,否定本土文化。
吴莲的仙识感受到,有很多人,把“用国外产品”当成“有品位”的标志,把“过西方生活”当成“成功”的象征,逐渐失去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五、形态五:公共空间里的“符号入侵”
柳若璃的仙识扫过城市的公共建筑、广告招牌、公共活动时。
她在某座城市的商业街上,看到几乎所有的大型广告牌,都用外文标注品牌名称。
有个国产奶茶品牌,明明主打“中国风”,却在招牌上用大大的英文,中文名字反而小得几乎看不见。
柳若璃询问旁边的店主,店主无奈地说:“现在都这样,用英文显得高端,能吸引更多顾客。如果全用中文,会被觉得土气。”
公共建筑的“西方模仿”更刺眼。
某座城市新建的市民广场,设计风格完全模仿国外的广场——中间是西式喷泉,周围是罗马柱,连座椅的样式都是西式的。
可当地明明有很多传统的建筑元素,比如石雕、木刻、园林布局,却全被弃之不用。
柳若璃的仙识看到,有位外地游客来广场参观,疑惑地问:“这地方怎么一点中国特色都没有?感觉像在国外。”
公共活动中的“洋节主导”更普遍。
每到圣诞节、情人节,商场里就挂满了装饰,推出各种促销活动,热闹非凡。
可到了春节、中秋节,除了贴春联、吃月饼,很少有创新的公共活动。
柳若璃在某座城市的中心广场看到,圣诞节时,广场上摆着巨大的圣诞树,还有圣诞老人巡游,吸引了大量市民拍照。
可春节时,广场上只挂了几盏灯笼,冷冷清清。
有个孩子拉着妈妈的手说:“圣诞节比春节好玩,我喜欢圣诞节。”
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可这些“符号入侵”,正在让城市失去本土特色,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西方的文化符号。
柳若璃的仙识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对本土的文化符号感到陌生,对西方的文化符号却格外熟悉,甚至把西方的符号当成“时尚”“高端”的代表。
这五大隐蔽形态,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相互交织,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叶尘九人意识到,要抵御国外文化渗透,首先要看清这些形态的本质。
只有知道它们藏在哪里、如何运作,才能找到破解之法。
而这,只是守护本土文化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