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四层桎梏,一层叠一层,把学生困在了“课堂与职场之间的鸿沟里”。
1. 第一层桎梏:学校“定位模糊”,跟着别人跑
叶尘在三所高校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非知名高校的“办学定位”很模糊。
昭州工学院想“向知名理工大学看齐”,课程设置照搬名校,不管本地制造企业的需求;云溪师范学院想“培养研究型教师”,花大量课时讲“教育理论”,却没教学生“怎么上课”;瀚海职业技术大学想“升格为本科院校”,把精力放在“理论教学”上,忽略了高职“重技能”的核心。
“就像修仙门派,明明擅长‘炼丹’,却非要学别人‘练剑’,最后剑没练好,丹也炼废了。”叶尘说。
他见过昭州工学院的校长在教职工大会上说“要把学校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理工大学’”,可学校连基本的实训设备都配不齐,怎么和知名高校比?
云溪师范学院的教务处主任,在制定课程计划时,说“要增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课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可学生毕业后大多去当小学老师,需要的是“课堂管理、教学方法”,不是“科研能力”。
瀚海职业技术大学的“升本热”更具代表性,为了达到升本标准,盲目合并专业、扩充理论课程,导致原本的技能培养优势荡然无存,陷入“丢了西瓜捡芝麻”的困境[__LINK_I]。
“学校的定位像‘没根的树’,飘着走,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长,最后只能跟着别人跑,却永远跑不赢。”叶尘说,定位错了,后面的教学、师资、培养方案,自然都跟着错了。
2. 第二层桎梏:资源“先天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吴莲在三所高校都感受到了“资源匮乏”的无奈。
昭州工学院的实训设备,申请了三年的更新预算,一直没批下来,老师只能“对着旧设备讲新技术”;云溪师范学院的“智慧教室”,全校只有两间,学生想练“多媒体教学”,要提前一周预约;瀚海职业技术大学的图书馆,计算机专业的最新教材只有3本,学生根本借不到。
“就像凡人做饭,没有米、没有菜,再厉害的厨师也做不出饭来。”吴莲说。
她见过昭州工学院的实训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智能数控设备”,只能在网上找视频给学生看,学生看完还是“纸上谈兵”;云溪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想练“课件制作”,只能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做,可电脑配置低,运行不了专业的课件软件;瀚海职业技术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想学习“大数据分析”,可学校没有相关的实训平台,只能对着课本背理论。
这种资源短缺直接导致实践教学落空,与企业对“上手即能用”的人才需求形成尖锐矛盾。
“资源不足像‘卡脖子的手’,把学校的教学死死卡住,学生想学也学不到真东西。”吴莲说,非知名高校的经费大多来自政府拨款,比知名高校少很多,只能“省着花”,可越省,教学质量越差,就业越难,陷入了“恶性循环”。
3. 第三层桎梏:教师“脱离实践”,教的用不上
柳若璃在三所高校都发现,老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没接触过行业实践。
昭州工学院的机械设计老师,毕业后直接来学校任教,没在制造企业工作过,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技能;云溪师范学院的语文老师,没当过小学班主任,不知道课堂管理的难点;瀚海职业技术大学的计算机老师,没在互联网公司做过项目,不知道实际开发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就像教别人游泳,自己却从没下过水,只能在岸上讲‘游泳的理论’,学生怎么可能学会?”柳若璃说。
她见过昭州工学院的一位机械老师,在课堂上讲“机械零件设计”,按照课本上的方法设计了一个零件,可学生拿着设计图去企业实习时,企业的工程师说“这个设计在实际生产中根本用不了,成本太高,加工难度太大”;云溪师范学院的一位小学教育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堂管理技巧”,说“要对学生严厉,不能让他们调皮”,可学生去小学实习时,发现现在的小学生更需要“引导和鼓励”,严厉只会让学生反感;瀚海职业技术大学的一位计算机老师,在课堂上讲“网页开发”,教学生用过时的软件,可企业现在都用主流开发工具,学生学的软件根本用不上。
这与职业教育对教师“需具备行业绝技绝招”的要求相去甚远,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自然教不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
“老师教的像‘过期的食品’,看着能吃,其实已经没用了。”柳若璃说,非知名高校很难吸引到有行业经验的老师——薪资低、发展空间小,有经验的人更愿意去企业工作,导致学校的教师队伍“实践能力薄弱”,教的知识自然跟不上市场需求。
4. 第四层桎梏:学生“缺乏规划”,盲目跟风
郑蓉在三所高校都发现,很多学生“没有职业规划”,盲目跟风。
昭州工学院的学生,看到别人考“教师资格证”,也跟着考,不管自己是机械专业;云溪师范学院的学生,看到别人考“公务员”,也跟着考,不管自己喜不喜欢当公务员;瀚海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看到别人考“专升本”,也跟着考,不管自己想不想继续读书。
“就像凡人走路,别人往哪走,自己也往哪走,不知道自己要去哪,最后只能跟着别人迷路。”郑蓉说。
她见过昭州工学院的学生李伟,机械专业的,看到室友在考教师资格证,也跟着报了名,花了半年时间复习,最后没考上,还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实习时因为专业课成绩差,被企业拒绝;云溪师范学院的学生王芳,看到同学在考公务员,也跟着考,考了两次都没考上,错过了小学招聘的最佳时机,最后只能去私立学校当代课老师;瀚海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陈晨,看到别人在考专升本,也跟着考,考上后发现自己不喜欢本科的专业,读了一年就退学了,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这种盲目跟风背后,是学生对职业方向的迷茫,也是学校职业规划指导缺失的体现,最终导致大量时间和精力被空耗。
“学生像‘没头的苍蝇’,乱撞乱碰,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适合什么工作,只能跟着别人走,最后白白浪费了大学时光。”郑蓉说,非知名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家庭,信息闭塞,不知道怎么规划自己的职业,学校也很少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导致他们只能“盲目跟风”,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
三、困局之痛:仙人不忍见的“青春空耗”
叶尘团队在三所高校待得越久,心里越沉——非知名高校教育与就业的困局,不只是学生找不到工作的问题,更是“青春空耗”的痛。
四年大学时光,学生们背着书包走进校园,带着期望,却在错位的教育里,一点点失去方向,最后拿着简历走出校园,面对的却是“学无所用”的尴尬,像一场“竹篮打水”的空忙。
1. 对学生:四年时光,一场“无效努力”
柳若璃在昭州工学院见过一个叫张磊的学生,四年里每天泡在图书馆,专业课成绩都是年级前10名,还考了“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可实习时,企业问他“会操作智能数控设备吗”,他说“不会”;问他“会用cAd三维建模吗”,他说“只会简单的二维绘图”。
最后企业没要他,他拿着成绩单哭着说“我明明很努力,为什么还是找不到工作”。
“他的努力像‘在错误的路上狂奔’,跑的越快,离目标越远。”柳若璃说,张磊毕业后在家待了一年,最后只能去一家小作坊做“零件加工”,每天重复着简单的操作,眼里的光慢慢熄灭了。
苏晴在云溪师范学院见过一个叫刘敏的女生,四年里考了8个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英语四级证、计算机二级证、心理咨询师证、营养师证、会计证、导游证,可找工作时,没有一个证能帮她“脱颖而出”。
她去面试小学老师,因为不会用智慧黑板,被刷了下来;去面试教育培训机构,因为没有教学经验,又被刷了下来。
这种“证书堆砌却无核心技能”的现象,正是技能与岗位脱节的直接体现,41%的非知名高校毕业生都曾陷入类似的“就业迷茫”。
“她的考证像‘收集邮票’,越多越好,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最后这些证只能躺在抽屉里,成了‘摆设’。”苏晴说,刘敏毕业半年没找到工作,最后只能去超市当收银员,每天扫码、收钱,和自己的专业毫无关系。
2. 对家庭:倾尽所有,换来“一场空”
叶婉清在瀚海职业技术大学见过一个叫王浩的学生,来自农村,父母为了供他上大学,借了3万块钱,还去工地打工。
王浩在学校里也很努力,每天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还去图书馆自习,可毕业后,因为没学到企业需要的技能,只能在城里找了份快递员的工作,每个月工资4000多块,除去房租和生活费,根本攒不下钱还贷款。
他给家里打电话时,总是说“工作挺好的,你们别担心”,挂了电话就躲在出租屋里哭。
“父母把‘上大学’当成改变命运的希望,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最后却只换来了一份‘体力活’,这份失望比没钱更伤人。”赵昊说,王浩的母亲生病时,他都没钱回家探望,只能在电话里哭着说“对不起”,那种无力感,连仙力都无法化解。
这种“教育投入与回报失衡”的情况并非个例,高额的教育成本与不理想的就业现状,让很多普通家庭陷入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压力。
叶尘在走访中还见过更令人揪心的场景:有家长为了给孩子找工作,带着土特产四处求人;有学生因为没找到工作,过年都不敢回家,怕面对父母期盼的眼神。
“人间的生计之难,不在于贫富贵贱,而在于‘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落差。”叶尘叹息道,仙能移山填海,却移不走这层由错位教育造成的“民生鸿沟”。
3. 对社会:人才错配,浪费“青春资本”
郑蓉在三所高校的招聘会现场,见过最矛盾的景象:一边是学生找不到工作,拿着简历四处碰壁;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hR皱着眉说“想要的技能没人会”。
昭州工学院所在的城市,有十几家制造企业急需“智能设备运维人员”,可学校培养的机械专业学生,大多只会传统机床操作,企业只能从外地高薪挖人;云溪师范学院所在的县城,乡镇小学缺老师缺得厉害,可毕业生宁愿待业,也不愿去乡镇任教;瀚海职业技术大学所在的市区,互联网公司需要大量“网页设计师、运维工程师”,可学生只会基础操作,企业只能降低标准,招新人后再花三个月培训。
“学生的青春被浪费了,企业的成本增加了,社会的发展也慢了,这是三方都输的局面。”郑蓉说,非知名高校每年输送数百万毕业生,若这些学生都陷入“学无所用”的困境,那将是巨大的人才浪费,就像“埋在地下的种子,本该发芽结果,却因为缺少阳光和水,永远烂在了土里”。
叶尘团队的仙识能穿透物质的壁垒,却穿不透这层“教育与就业错位”的迷雾。
他们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从充满希望到逐渐迷茫,看着那些家庭从满怀期盼到默默失望,心里清楚:要破解这困局,不能靠仙力,只能靠人间的“自我革新”——学校要找准定位,老师要贴近实践,学生要明晰方向,唯有三方合力,才能在课堂与职场之间架起一座“通途桥”。
而这,也是他们接下来要探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