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淮市的“传艺工坊”,也从当初依赖仙力的“玉牌教学”,变成了“产业化、体系化”的技能培训基地。
工坊和当地的职业技术学院、文创企业合作,开设了“数字文创技能培训班”,课程涵盖3d建模、短视频剪辑、新媒体运营、品牌设计等多个领域,由合作社的“大师傅”(资深技能者)和学院的老师共同授课,理论结合实践,让学员能快速掌握技能。
23岁的大学生小吴,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他喜欢短视频剪辑,却没系统学过,只能在网上看免费教程,接一些低价的散单。
后来,他通过合作社了解到“传艺工坊”的培训课程,报名参加了“短视频剪辑进阶班”。
培训班不仅教专业的剪辑技能,还教内容策划、账号运营、数据分析等知识,学员还能在合作社的短视频团队实习,积累实战经验。
实习期间,小吴参与了一个品牌的短视频创作,他负责剪辑的一条短视频,播放量达到了500万,为品牌带来了大量订单。
实习结束后,他顺利加入了“光影短视频”团队,现在每月能赚8000多元,比同期毕业的同学收入还高。
“以前觉得灵活就业不稳定,现在觉得,只要有过硬的技能,灵活就业也能有好前途。”小吴说,他还推荐了几个同学来传艺工坊学习,其中有3个已经加入了合作社的团队。
传艺工坊还和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训”。
一家电商企业需要10名专业的直播运营人员,工坊就根据企业的需求,开设了“直播运营定向班”,制定了针对性的课程,学员毕业后直接去企业工作,有的成了全职员工,有的成了长期合作的灵活就业者。
“定向培训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还为灵活就业者提供了稳定的活计,实现了企业和个人的‘双赢’。”传艺工坊的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传艺工坊已经培训了1200多名学员,其中80%以上都找到了稳定的灵活就业岗位,月均收入超过6000元。
工坊还被临淮市人社局评为“灵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获得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3. 政府的“产业扶持”:从“资金支持”到“生态构建”,环境越来越好
临淮市文旅部门,对文创产业的扶持也从最初的“资金支持”,升级为“全链条生态构建”。
他们以合作社为核心,打造了“临淮数字文创产业园区”,引进了文创平台、投资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物流企业等,为文创企业和灵活就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构建了完整的文创产业生态链。
在园区里,设立了“文创投资基金”,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为有潜力的文创团队提供资金支持。
“灵犀设计”团队在发展初期,就获得了基金的50万元投资,用于购买专业设备、拓展市场,现在团队的产值已经超过了1000万元,投资回报率达到了200%。
“没有投资基金的支持,我们很难快速扩大规模,也接不到大订单。”李娜说。
园区里还设立了“文创法律服务中心”,为团队提供合同审核、知识产权保护、纠纷调解等法律服务。
“语墨文案”团队曾遇到过客户“盗用文案”的情况,法律服务中心帮他们收集证据,提起诉讼,最终客户不仅赔偿了损失,还公开道歉。
“以前我们不懂法律,遇到侵权只能认栽,现在有了法律服务中心,我们的知识产权能得到切实保护。”“语墨文案”团队负责人小张说。
此外,园区还设立了“文创市场对接中心”,帮助团队对接国内外的客户资源。
中心定期组织团队参加国内外的文创展会、行业论坛,为他们提供展示作品、交流学习的平台。
去年,中心组织合作社的团队参加了“上海国际文创博览会”,团队们签下了8000多万元的订单,其中海外订单占了30%。
临淮市还举办了“临淮文创节”,邀请国内外的文创专家、企业代表、投资机构参加,为本地的文创团队提供交流学习、资源对接的机会。
文创节期间,合作社的团队和10多家海外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订单金额超过5000万元。
“政府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我们有信心把文创品牌做得更大更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李娜说。
三、跨市骑手:行业的“新规范”——从“奔波”到“体面”的蜕变
跨江州、临淮两市的骑手群体,如今也迎来了“体面就业”的新时代。
“职业伤害共保池”已经在全省推广,成了灵活就业者职业伤害保障的“范本”;“骑手权益共治会”成了行业监管的重要载体,骑手们的声音能被听到,权益能得到切实保障;平台的算法也变得更“人性化”,不再只追求效率,而是兼顾骑手的安全和休息。
骑手们的工作,不再是“拼命奔波的生计”,而是“有保障、有尊严的职业”。
1. “职业伤害共保池”:从“试点”到“全省推广”,意外有了依靠
临淮市的骑手高伟,上个月在送餐途中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擦伤,电动车也坏了。
他没有像以前那样慌乱,而是第一时间拨打了“共保池”的报案电话。
不到半小时,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就赶到了现场,帮他联系医院,处理事故。
最后,他的医药费花了800元,电动车维修费花了500元,全部由“共保池”报销,同时他还拿到了10天的误工费(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计算),一共1200元。
“以前摔了只能自己扛,不仅要花钱,还耽误赚钱;现在有了共保池,出了事有人管,心里踏实多了。”高伟说,他现在跑单更安心了,不用再担心“一场意外回到解放前”。
“职业伤害共保池”最初是叶尘团队在骑手试点中搭建的临时保障机制,后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成了官方认可的保障模式。
共保池的资金由平台、骑手、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平台每月按订单量缴0.5元\/单,骑手每月缴20元,政府从就业专项资金里补贴20%。
骑手遇到工伤、意外,就能从共保池里申请赔偿,涵盖医药费、误工费、伤残补助金等。
现在,“职业伤害共保池”已经在全省推广,覆盖了全省80%以上的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货运司机等灵活就业群体。
据统计,共保池运行一年来,已经为1.2万名骑手提供了赔偿,赔偿金额超过5000万元,骑手的职业伤害维权纠纷下降了75%。
“共保池解决了我们骑手最担心的问题,让我们能安心跑单。”高伟说。
2. “骑手权益共治会”:从“民间组织”到“官方载体”,声音有了回响
跨市的“骑手权益共治会”,也从当初的“民间沟通平台”,变成了政府、平台、骑手三方沟通的“官方载体”。
共治会由骑手代表(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平台代表(各外卖平台的运营负责人)、政府代表(人社、交通、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讨论骑手的权益问题——比如配送时间、工资待遇、社保缴纳、安全保障等。
上个月的例会上,骑手代表反映“部分小区不让骑手进入,只能步行送餐,增加了配送时间,容易超时”。
Z府代表立刻联系了住建部门和小区物业,出台了《关于保障骑手配送通行权的通知》,明确要求小区不得无故禁止骑手进入,确需禁止的,要提供临时存放点和通行便利。
不到一周,问题就得到了解决,骑手们的配送效率提高了,超时率下降了10%。
“以前我们的声音没人听,现在共治会帮我们说话,Z府和平台真的会解决问题。”江州的骑手陈师傅说,他之前反映“平台的差评机制不合理,客户恶意差评也扣钱”,共治会讨论后,平台对差评机制进行了优化:增加了“恶意差评申诉通道”,骑手能上传证据证明是恶意差评,平台核实后会撤销差评,不扣钱。
现在,陈师傅再也没被恶意差评扣过钱。
共治会还推动平台出台了一系列保障骑手权益的措施:比如为连续工作满一年的骑手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设立“骑手安全奖”(每月无违章、无事故的骑手可获得500元奖金)、建立“骑手心理健康服务站”(为骑手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等。
这些措施让骑手们感受到了“被尊重、被重视”,骑手的留存率从以前的50%提高到了80%。
3. 平台算法的“人性化”:从“唯效率”到“兼顾安全”,跑单不再拼命
外卖平台的算法,也在共治会的推动和仙力逻辑的融入下,变得越来越“人性化”。
以前的算法只追求“效率”,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骑手配送最多的订单,不考虑天气、路况、骑手的体力状态,导致骑手为了不超时,只能闯红灯、逆行,危险重重。
现在的算法,加入了“安全系数”和“骑手状态”的考量——遇到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算法会自动延长配送时间,减少派单量;根据骑手的实时位置和路况,推荐最优配送路线,避开拥堵路段;骑手连续工作4小时,算法会强制提醒休息20分钟,避免疲劳驾驶。
江州的骑手王师傅,以前每天要跑12小时才能赚够钱,现在算法合理派单,他每天跑8小时,赚的钱和以前一样多,还有时间陪家人。
“以前觉得跑外卖是‘吃青春饭’,现在算法有了温度,觉得这活能长期干了。”王师傅说,他现在已经连续工作满两年,平台为他缴纳了职工养老保险,他打算一直干到退休。
四、仙痕渐隐后的人间:灵活就业的“新未来”
叶尘团队的仙力彻底消退了。
江州市的“零工App”依旧在运转,每天有上万名零工通过它找到活计;临淮市的“文创合作社”依旧在发展,越来越多的技能者在这里实现了创业梦想;跨市的骑手们依旧在奔波,却多了保障,少了焦虑。
这些变化,不再依赖仙力,而是靠凡人自己的努力——零工们的勤劳、技能者们的创意、平台的责任担当、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三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周明远现在不仅能稳定接活,还缴了社保,他计划着再干5年,就回老家盖房子,和老伴安享晚年;李娜的“灵犀设计”团队,正在筹备开设分公司,把业务拓展到全国;骑手高伟,用攒下的钱在临淮买了一套小房子,把家人接了过来,他说“现在的日子,就像做梦一样,踏实又幸福”。
这些凡人的梦想,正在一点点实现。
他们不再是“城市的边缘人”,而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的工作,不再是“不稳定的生计”,而是“有尊严的职业”;他们的未来,不再是“模糊的远方”,而是“清晰的明天”。
叶尘团队站在云端,看着江州和临淮的变化,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们知道,仙力的作用只是“引个路”,真正改变世界的,是凡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不懈的努力。
灵活就业群体的保障之路,或许还有很长,但江州和临淮的实践证明:只要各方协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找到破局的方向,让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在城市里扎下根,长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夕阳西下,江州市城西市场的零工们收工了,他们围在老槐树下聊天,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临淮市文创园的灯光亮了,技能者们还在加班赶订单,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跨市的骑手们还在穿梭,他们的车灯连成一条流动的光带,照亮了城市的夜晚。
这,就是仙痕渐隐后,人间自明的美好图景——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生活,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