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滨江社区的江风里再无油烟味,老巷社区的窄巷爬满绿植,安置社区的租客们主动认领绿地时,云港市的“生态治理三元模式”已不再是小范围的试点探索。
Z建部的考察组实地走访后,将其列为“全国城市社区生态治理创新案例”,并邀请叶尘团队在全国经验交流会上做专题分享。
更有来自东北、西北、华南的20多个城市,提出希望引入这套模式的请求。
“不能只给他们一套‘操作手册’。”叶尘在团队复盘会上说,“我们要把这半年的实践,从具体做法提炼成可复制的理论框架,讲清楚‘仙力该怎么用’‘民众怎么发动’‘政府怎么配合’,让不同城市的社区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
于是,团队用三个月时间,逐一对滨江、老巷、安置三个社区的治理过程进行拆解:梳理仙力运用的每一个细节,分析居民参与的每一次转变,记录政府部门的每一项协作。
最终,从“仙力运用边界”“民众参与路径”“政府监管角色”三个核心维度,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城市社区生态治理三元协同范式”,并形成《三元协同治理指南》,为全国社区的生态治理提供可参考、可落地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仙力运用的“三维边界”:在“辅助”与“主导”之间找平衡
复盘三个社区的实践,团队发现,仙力的“适度运用”是治理成功的前提。
若仙力介入过深,会让居民产生“依赖心理”,失去参与的动力;若介入过浅,又无法打破凡人难以突破的物理瓶颈。
经过反复讨论,他们明确了仙力运用的“三维边界”——作用范围边界、效果强度边界、运行机制边界,为仙力在治理中的角色划定了清晰的“红线”。
1. 作用范围边界:聚焦“凡人无法解决的物理瓶颈”
仙力的作用范围,必须严格限定在“凡人技术、资金、人力难以突破的物理限制”上,而非覆盖治理的全流程。
在滨江社区的油烟治理中,叶尘的“净化仙纹”仅作用于油烟净化设备的滤网,而非直接消除油烟。
“凡人能做到安装设备、规范经营,但无法靠现有技术将净化效率从60%提升到90%以上,也无法让设备能耗降低30%,这就是仙力该介入的范围。”叶尘解释道。
若仙力直接消除油烟,商户会觉得“有没有设备都一样”,不再重视设备维护,一旦仙纹能量耗尽,油烟问题会立刻反弹。
在老巷社区的空间改造中,郑蓉的“塑形仙纹”仅针对居民门口的“闲置角落”——比如墙角的三角形空隙、窗台下方的矮墙,而非直接拓宽整条巷子。
“拓宽巷子需要拆迁、重建,这是凡人政府部门能通过规划解决的问题,仙力不该介入;但居民门口的闲置角落,凡人靠手工改造无法实现空间‘拉伸’,这才是仙力的用武之地。”郑蓉说。
改造前,团队要求居民先自行清理角落的杂物,仙力只负责在清理后的基础上优化空间,这样既保证了居民的“主体地位”,又避免了仙力“大包大揽”。
在安置社区的绿地治理中,柳若璃的“生机仙纹”仅作用于土壤改良和种子优化,而非直接让杂草变成鲜花。
“凡人能做到清理垃圾、播种浇水,但无法在短期内将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肥沃,也无法培育出既耐贫瘠又易养护的花种,这就是仙力的介入点。”柳若璃补充说。
团队先组织居民和租客清理了三天绿地垃圾,柳若璃才施展仙力改良土壤,这种“凡人先行动,仙力再辅助”的模式,让居民更有成就感,也更愿意参与后续养护。
2. 效果强度边界:控制“凡人可感知的合理范围”
仙力的效果强度,必须控制在“凡人认知范围内的合理提升”,避免出现“超自然的神迹”,否则会让居民觉得治理成果与自己无关,失去参与的热情。
在滨江社区的景观池治理中,吴莲的“水脉循环阵”将水体净化时间从传统方法的3个月缩短到1个月,而非“一夜变清”。
“如果今天布下阵法,明天池水就从黑臭变成清澈见底,居民会觉得这是‘神仙的功劳’,不会意识到自己清理垃圾、投放微生物制剂的作用。”吴莲说。
阵法启动后,居民每天都能看到池水的细微变化:第一天绿藻开始下沉,第三天水色变浅,一周后能看到小鱼游动,这种“渐进式的改善”,让居民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与治理成果的关联。
在老巷社区的绿化升级中,叶婉清的“生灵仙纹”让绿植的生长周期缩短20%,让蝴蝶、蜜蜂的数量增加30%,而非“一夜之间爬满墙面”“成群结队飞来”。
“如果绿植一周就爬满整面墙,居民会觉得这是仙纹的魔力,不会主动浇水修剪;如果蝴蝶突然增多,居民甚至可能产生恐慌。”叶婉清解释道。
仙纹的效果是“缓慢显现”的:居民种下的牵牛花,原本需要20天开花,现在16天就能绽放;原本偶尔能看到1-2只蝴蝶,现在每天能看到3-5只,这种“适度的提升”,既让居民感受到仙力的帮助,又让他们觉得“这是自己养护的成果”。
在安置社区的噪声治理中,沈清薇的“静音结界”将装修噪音削弱40%,广场舞噪音削弱30%,而非“完全消除噪音”。
“完全无噪音不符合生活实际,居民也会觉得不真实。”沈清薇说,“削弱40%的装修噪音,能让邻居从‘无法忍受’变成‘可以接受’;削弱30%的广场舞噪音,既能让舞者听清楚音乐,又不影响居民休息,这种‘合理的削弱幅度’,才是最符合凡人需求的。”
有居民反馈:“现在楼下装修,声音还能听到,但不刺耳了;广场舞的音乐也能隐约听到,但不影响孩子写作业,这种程度刚刚好。”
3. 运行机制边界:融入“凡人的制度监管体系”
仙力的运行机制,必须融入“凡人的政府监管和社区自治制度”,不能脱离制度单独存在,否则仙力的效果难以长效维持。
在滨江社区的油烟治理中,苏晴的“环保监测牌”虽注入了感知仙纹,能实时监测油烟浓度,但监测数据会同步上传至市环保局的“智慧环保平台”,与凡人的监管系统完全打通。
“如果监测数据只存在于仙纹设备里,不进入政府的监管系统,商户可能会无视监测结果,环保局也无法对违规商户进行处罚。”苏晴说。
市环保局每月根据平台数据,对商户进行排名和奖惩,连续三个月达标的授予“环保示范摊”,超标三次的责令停业整改,这种“仙纹监测+政府监管”的结合,让治理规则更有权威性。
在老巷社区的垃圾分类中,苏晴的“智能分类提示器”虽能语音指导分类,但居民的积分数据会录入社区居委会的“垃圾分类管理系统”,与凡人的积分兑换制度绑定。
“如果积分只存在于仙纹设备里,居民无法兑换生活用品,参与的积极性就会下降。”苏晴补充说。
社区居委会每周根据系统数据,更新居民积分排行榜,并在便利店设置积分兑换点,居民凭积分兑换的洗衣粉、肥皂,都是由市城管执法局统一采购的凡人用品,这种“仙纹辅助+凡人激励”的模式,让分类习惯更容易坚持。
在安置社区的噪声治理中,苏晴的“噪声监测仪”虽能实时显示分贝值,但监测结果会作为《噪声公约》执行情况的依据,由社区居委会和市城管执法局共同监督。
“如果监测结果不与公约挂钩,不与政府执法结合,居民和广场舞队伍可能会无视监测数据,继续制造噪音。”苏晴说。
社区调解小组遇到噪声纠纷时,会以监测仪的数据为依据进行调解;对多次违规的装修队和广场舞队伍,市城管执法局会依法处罚,这种“仙纹监测+制度约束”的结合,让噪声治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民众参与的“三阶跃迁”:从“被动观望”到“主动共建”的路径设计
三个社区的实践表明,民众参与度直接决定治理成果的可持续性。
团队通过分析居民从“不愿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行为转变,总结出“三阶跃迁机制”——从“便利激励”降低参与门槛,到“成果激励”唤醒参与热情,再到“情感激励”凝聚参与共识,逐步让居民从“社区的旁观者”变成“治理的主人”。
1. 第一阶:便利激励,消除“参与麻烦”的顾虑
在治理初期,居民最关心“参与是否方便”。
如果参与流程复杂、耗时费力,即使有仙力辅助,居民也会选择观望。
团队通过仙力和技术手段,为居民打造“低门槛、高便利”的参与条件,让参与变得“触手可及”。
在老巷社区的垃圾分类中,郑蓉的“塑形仙纹”为居民打造“隐形储物柜”,解决了“杂物没地方放”的问题。
之前居民门口堆满杂物,想分类扔垃圾都要先清理出一条路,现在杂物放进储物柜,门口空出空间,居民出门扔垃圾的意愿明显提升。
同时,叶尘团队改装的“流动分类车”,每天早晚沿着巷子行驶,车铃一响居民就能出门扔垃圾,无需像之前那样走两百多米到巷口的分类站。
“以前扔一次垃圾要绕开三辆自行车、两堆杂物,现在车到家门口,开门就能扔,太方便了。”住在巷尾的张大妈说。
苏晴的“智能分类提示器”更是解决了“不会分”的难题,居民拿着垃圾靠近提示器,语音就能告知分类类别,连老年人都能轻松掌握。
在这些便利条件的推动下,老巷社区的居民参与率从初期的30%提升到60%。
在滨江社区的水体治理中,吴莲的“水质监测瓶”让居民河长的巡查变得“简单高效”。
之前居民河长巡查时,需要用凡人的试纸检测水质,操作复杂且结果不准确,现在只需观察监测瓶里水的颜色,就能判断水质是否变差,大大降低了巡查难度。
同时,社区组建的“护池小队”,将巡查时间定在每周六上午,刚好是居民休息的时间,避免了“没时间参与”的问题。
“以前觉得护池是件麻烦事,现在每周六上午带着孙子一起去,他捡垃圾,我捞落叶,就像遛弯一样,一点不费力。”居民张大妈说。
在便利激励下,滨江社区的护池小队从最初的12人,扩大到后来的30人,甚至有小学生主动加入。
在安置社区的绿地治理中,柳若璃的“生长监测线”让居民认养绿地变得“轻松易操作”。
之前居民认养绿地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浇水、施肥,经常出现“要么浇多了淹死,要么浇少了旱死”的情况,现在只要看到监测线变成黄色,就知道该浇水了,绿色则表示生长正常,大大降低了养护难度。
同时,社区制定的“弹性认养规则”,允许租客将认养权转让给邻居,解决了“租客流动性大,无法长期养护”的问题。
“我租房子住,之前担心搬家后绿地没人管,现在可以转让,就放心认养了。”租客小李说。
在这些便利条件的推动下,安置社区的绿地认养率从初期的20%提升到80%。
2. 第二阶:成果激励,让“参与有回报”的感知落地
当参与变得便利后,居民开始关心“参与能得到什么”。
团队通过让居民直观看到治理成果,甚至获得实际的物质或精神回报,让“参与有价值”的感知深入人心,进一步激发参与热情。
在老巷社区的绿化升级中,叶婉清的“生灵仙纹”让居民种下的绿植长得更快、开得更艳。
住在巷口的王女士,在墙面种了牵牛花,原本以为要一个月才能开花,结果16天就绽放了紫色的花朵,路过的邻居都夸“你家的花开得真好看”,这让王女士特别有成就感,每天都会花10分钟给花浇水、修剪。
同时,社区举办的“老巷绿化大赛”,让居民展示自己种的绿植,获奖的居民能获得市园林绿化局提供的花苗和花肥,这种“成果展示+物质奖励”的模式,让更多居民主动加入绿化队伍。
“看到别人种的花得奖了,我也想试试,现在每天都盼着我家的吊兰长出新叶。”居民李先生说。
在成果激励下,老巷社区的垂直绿化覆盖率从初期的10%提升到45%。
在滨江社区的油烟治理中,叶尘的“净化仙纹”让商户的生意变得更好。
烧烤摊老板老陈,安装改装后的净化设备后,油烟明显减少,客人不再因为油烟味而离开,营业额比之前增加了三成。
同时,市环保局授予的“环保示范摊”称号,让老陈的摊位前多了很多游客,“很多人看到公示栏上的示范摊标识,就主动过来吃,说我们的摊环保、卫生。”老陈说。
这种“生意变好+荣誉认可”的回报,让其他商户也纷纷主动安装净化设备,遵守自治公约,滨江社区的餐饮油烟投诉量从每月47次降至0次。
在安置社区的绿地治理中,柳若璃的“生机仙纹”让居民认养的蔬菜长得更好。
租客小李认养的西红柿,结出的果实又大又甜,他在“共享收获节”上和邻居分享,大家都夸“比超市买的好吃”,这让小李特别自豪,每天下班都会先去绿地看看西红柿的长势。
同时,社区为认养居民发放的“环保纪念章”,上面刻着“绿地守护者”的字样,让租客们觉得“即使是租来的房子,也能为社区做贡献”。
“我把纪念章挂在钥匙扣上,同事看到了问我,我就跟他们说我在社区认养了绿地,他们都觉得挺有意义的。”小李说。
在成果激励下,安置社区的绿地养护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即使租客搬家,也会认真将认养权转让给邻居。
3. 第三阶:情感激励,构建“社区是我家”的共识
当居民感受到参与的便利和成果后,团队通过营造“邻里互助、共建共享”的氛围,让居民从“为了回报参与”升级为“为了社区情感参与”,形成深层次的参与共识。
在老巷社区的微型绿地建设中,居民们一起清理杂物、搬运泥土、种植花苗,过程中互相帮忙、互相交流,原本互不相识的邻居,渐渐成了朋友。
住在3号巷的张大妈和住在5号巷的李大爷,之前见面都不打招呼,现在一起参与微型绿地的养护,每天都会在绿地旁聊聊天,分享养花的经验。
“以前觉得老巷里的人都很陌生,现在通过种花都认识了,谁家有事都会互相帮忙,就像一家人一样。”张大妈说。
社区还组织居民在微型绿地里举办“邻里茶话会”,大家坐在石桌石凳上,吃着自己做的点心,聊着社区的变化,情感联系越来越紧密。
在滨江社区的护池活动中,居民河长和护池小队的成员们,每天一起巡查、一起清理垃圾,形成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72岁的王大爷和28岁的年轻小伙小林,原本是祖孙辈的年龄差,因为一起护池,成了忘年交。
小林教王大爷用智能手机查看水质监测数据,王大爷给小林讲滨江社区的老故事,两人配合默契,把负责的区域打理得井井有条。
“以前退休后觉得很孤单,现在每天和大家一起护池,日子过得特别充实,还认识了很多年轻朋友。”王大爷说。
社区每季度举办“护池之星”评选,居民们投票选出最负责的护池成员,获奖的不仅能获得荣誉证书,还能得到其他居民自发准备的小礼物,这种“情感联结+荣誉认可”的模式,让护池队伍越来越稳定。
在安置社区的“共享收获节”上,租客和常住居民们一起采摘蔬菜、分享果实,打破了“租客与常住居民”的隔阂。
租客小李第一次参加收获节时,还很拘谨,不敢主动和居民说话,结果居民刘女士主动给他递了一块自己做的南瓜饼,还向他请教西红柿的种植技巧。
“以前觉得自己是外人,现在和大家一起摘菜、聊天,觉得这里也是我的家。”小李说。
收获节上,大家还会一起商量绿地的下一步种植计划,租客们提出的“种点辣椒、茄子,更实用”的建议,得到了常住居民的认可,社区根据大家的意见调整了种植品种,这种“共同决策”的模式,让租客们感受到了被尊重,也更愿意融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