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74章 试点破局——污水垃圾治理实验

第374章 试点破局——污水垃圾治理实验(2 / 2)

要让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叶尘团队和村里一起,对村民家中的污水排放设施进行了简单改造:对于有厕所的家庭,安装了简易的马桶和污水管道,将厕所污水引入收集管道;对于没有厕所的家庭,村里统一规划,在自家院子里建了无害化厕所,配套建设了小型化粪池。

“之前我家的厕所是旱厕,又脏又臭,夏天苍蝇蚊子特别多。现在建了无害化厕所,干净又卫生,污水还能排到村里的污水处理系统,太方便了。”村民李大叔说,“建厕所的钱,村里补贴了一半,自己只花了500块,很划算。”

污水处理系统的日常维护,由村里的保洁员负责。保洁员每天要检查沉淀池的水位和水质,及时清理沉淀池里的沉淀物;每周要检查人工湿地的植物生长情况,及时补种死亡的植物;每月要对污水处理系统的水质进行检测,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刚开始的时候,我不会维护,叶同志他们专门给我培训了两天,教我怎么看水位、怎么清理沉淀物、怎么检测水质。现在我已经能熟练操作了。”保洁员周大爷说,“这个污水处理系统很简单,维护起来不麻烦,就是每天要花一个小时检查一下,清理一下沉淀物。”

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行,污水处理系统的效果显着:污水经过处理后,水质达到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可以用于农田灌溉和果树浇水;村里的河道水质也明显改善,之前泛着黄色的河水变得清澈了许多,岸边的草也重新长了出来,偶尔还能看到小鱼在河里游。

“现在我又能在河里洗衣服了,就像小时候一样。”村民王大妈拿着洗衣盆,站在河边笑着说,“之前河里的水太脏,只能在家里用井水,现在河水干净了,省了不少井水。”

3. 循环利用:“污水变肥水”的生态效益

处理后的污水不仅可以用于灌溉,还能为农田和果树提供养分。叶尘团队和村里一起,制定了“污水灌溉计划”,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定期将处理后的污水引入农田和果园。

“处理后的污水里含有氮、磷等养分,相当于天然的肥料,用来浇地既能节约用水,又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叶尘说,“我们做过测试,用处理后的污水浇地,玉米的产量比用井水浇地提高了10%,果树的挂果率也提高了15%。”

村民们对“污水浇地”一开始有些担心,怕污染农作物。“之前听说污水浇地会让庄稼有毒,不敢用。后来叶同志他们拿来了检测报告,说处理后的污水达标了,还组织我们去看了用污水浇地的玉米,长得比用井水浇地的还好,我们才放心用。”村民李大叔说,“现在我家的两亩玉米地,都是用处理后的污水浇地,省了不少化肥钱,玉米长得也很好。”

除了灌溉,人工湿地里的水生植物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芦苇可以用来编草帽、编篮子,菖蒲和美人蕉可以用来观赏和出售。“我们计划等芦苇长得再高一些,组织村里的老人编草帽和篮子,拿到镇上的集市去卖,增加村集体收入。”老周说,“菖蒲和美人蕉开花的时候,也能吸引游客来村里参观,带动村里的旅游发展。”

三、违建整治:从“乱搭建”到“美风貌”的和谐改造

1. 摸底排查:“一户一档”的违建清单

皖南山村的违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搭建的棚屋,用来堆放杂物和农具;另一类是村民在村道旁和公共空间搭建的简易房,用来经营小卖部和农家乐。这些违建不仅占用了公共空间,还破坏了乡村的风貌。

要整治违建,首先要摸清底数。叶尘团队和村里一起,对全村的违建进行了摸底排查,挨家挨户登记违建的位置、面积、用途和建设时间,建立了“一户一档”的违建清单。经过排查,全村共有违建23处,其中棚屋15处,简易房8处,总面积约500平方米。

“摸底排查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不少阻力。有些村民不理解,觉得‘我在自家院子里搭建,关你们什么事’;有些村民担心违建被拆了,没地方堆放杂物和经营生意。”老周说,“我们耐心地给村民解释,说违建不仅破坏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比如有些棚屋是用易燃材料搭建的,容易引发火灾;有些简易房建在村道旁,影响交通,万一发生火灾和急救,消防车和救护车都进不来。”

为了争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叶尘团队和村里一起,召开了多次村民大会和座谈会,向村民宣传违建整治的政策和意义,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告诉村民,违建整治不是‘一拆了之’,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拆、改、留’相结合的方式,尽量满足村民的需求。”叶尘说。

经过耐心的宣传和解释,大部分村民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之前我在自家院子里搭建了一个棚屋,用来堆放柴火和农具,确实有点乱。现在知道违建存在安全隐患,我愿意配合村里拆除。”村民周大爷说,“只要村里能帮我找个地方堆放柴火和农具,我马上就拆。”

2. 分类施策:“拆改留”结合的柔性整治

根据违建的实际情况,叶尘团队和村里一起,制定了“分类施策”的整治方案:

- 拆除类:对于占用公共空间、影响交通和安全、没有合法手续的违建,坚决予以拆除。这类违建共有8处,主要是村道旁的简易房和公共空间的棚屋。

- 改造类:对于在自家院子里、不影响他人和环境的违建,进行改造升级,使其符合乡村风貌。这类违建共有10处,主要是村民院子里的棚屋。

- 保留类:对于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不影响环境和安全的违建,予以保留,并进行修缮。这类违建共有5处,主要是村里的老磨坊和老仓库。

在拆除违建的过程中,村里采取了“柔性拆除”的方式,提前通知村民,给村民足够的时间清理违建内的物品;对于拆除后有困难的村民,村里提供帮助,比如帮助村民寻找临时堆放杂物的地方,帮助经营户寻找新的经营场所。

“我之前在村道旁建了一个简易房,用来开小卖部,属于拆除类违建。村里提前一个月通知我,帮我在村里的闲置仓库里找了一个地方,重新开了小卖部。现在小卖部的环境比之前还好,生意也没受影响。”村民周强说,“拆除违建的时候,村里还组织了志愿者帮忙搬东西,很贴心。”

对于改造类违建,村里提供了统一的改造方案和技术指导,帮助村民将棚屋改造成美观、实用的储物间或工具房。“我家的棚屋之前是用石棉瓦搭建的,又丑又不安全。现在按照村里的方案,改成了木质结构的储物间,屋顶盖着青瓦,外墙刷着白漆,和村里的老房子很搭,既美观又实用。”村民李大叔说,“改造的钱,村里补贴了一半,自己只花了2000块,很划算。”

对于保留类违建,村里进行了修缮和美化,使其成为乡村风貌的一部分。村里的老磨坊,之前已经破败不堪,村里对其进行了修缮,保留了原来的木质结构和石磨,还在旁边种了一些花草,变成了一个“乡村文化展示点”,吸引游客来参观。“老磨坊是村里的老物件,承载着我们的记忆。现在修缮好了,不仅好看,还能让年轻人了解村里的历史。”老周说。

3. 风貌提升:“微改造+植绿”的颜值升级

违建整治完成后,叶尘团队和村里一起,对村庄的风貌进行了提升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微改造:对村里的老房子进行简单的修缮和美化,比如修补破损的屋顶和墙面,刷上统一的白漆,更换老旧的门窗,使其保持传统的乡村风貌。

- 植绿增绿:在村里的空地上、村道旁、河边种植花草树木,比如桃树、梨树、桂花、月季等,增加村庄的绿化面积,提升村庄的颜值。

- 公共空间打造:利用违建拆除后的空地,打造公共空间,比如建设“村口小花园”“村民活动广场”“休闲长廊”等,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村口的空地上,除了种上桃树,村里还建了一个“村民活动广场”,广场上安装了健身器材和石桌石凳,周围种了桂花和月季。“现在每天早上和晚上,村民们都会来广场上健身、聊天、下棋,热闹非凡。”老周说,“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地,现在变成了村民们最喜欢的地方。”

在村道旁,村里种植了梨树和月季,梨树开花的时候,白色的梨花挂满枝头,像一片雪海;月季开花的时候,五颜六色的花朵点缀在绿叶间,非常漂亮。“现在村里的路越来越漂亮了,走在路上,就像在公园里一样。”村民王大妈说。

在河边,村里种植了垂柳和菖蒲,垂柳的枝条垂在水面上,随风摇曳;菖蒲开花的时候,紫色的花朵在水面上绽放,非常迷人。“现在河边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水清澈了,草绿了,花也开了,经常能看到小鸟在河边喝水、觅食。”村民李大叔说。

四、试点成效:村庄变了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