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71章 全域振兴结硕果,乡野长留青壮年

第371章 全域振兴结硕果,乡野长留青壮年(2 / 2)

现在刺绣不仅能赚钱,还成了年轻人眼中的‘潮流手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学了。”

学校开办一年多来,已经培养了200多名刺绣人才,

其中150多人留在了村里的合作社,50多人自己开了工作室。

“我们的绣品现在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春天。”

杨晓燕笑着说,“接下来,我们想把刺绣和教育结合起来,

在村里的小学开设刺绣课,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刺绣,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2. 师徒传承计划:“土专家”带“新徒弟”

在豫西县的红石村,张强正带着几个年轻人在苹果园里巡查,

他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苹果的生长情况:

“这棵树的果子有点密,下周要进行第二次疏果,每个枝条只留2到3个果;

那棵树的叶子有点发黄,可能是缺钾,要及时施肥……”

这些年轻人是张强的“徒弟”,他们都是周边村庄的村民,想学习苹果种植技术。

“我之前种苹果失败过,走了很多弯路,积累了一些经验,

现在把这些经验传给他们,能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

张强说,“我们的师徒传承不是简单的‘师傅教、徒弟学’,而是‘手把手教、跟着做’,

徒弟们要跟着我在果园里蹲点,从育苗、种植、修剪到采摘、销售,

每个环节都要亲自参与,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技术。”

25岁的王浩是张强的大徒弟,他之前在郑州的一家工地打工,

去年回来跟着张强学种苹果。

“刚开始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懂,连苹果树的品种都分不清。

张强哥耐心地教我,从怎么选苗、怎么挖坑、怎么浇水,到怎么修剪、怎么疏花、怎么防病虫害,每个环节都教得很仔细。”

王浩说,“现在我已经能独立管理5亩苹果园了,今年我的苹果园挂果了,预计能收入3万多块钱。”

现在,张强已经收了8个徒弟,其中6个已经能独立管理果园,2个正在学习中。

“我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苹果种植人才,让周边的村庄都能种出优质苹果,

形成产业带,让大家都能赚钱。”张强说,

“接下来,我想和豫西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一个苹果种植实训基地,让更多的人来学习苹果种植技术。”

在皖中县的茶岭村,陈婷婷也在带着几个年轻人学习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

“茶叶种植要注意土壤的酸碱度、光照和水分,加工要注意杀青的温度和时间、揉捻的力度……”

陈婷婷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年轻人学得认真,时不时提问。

“我之前在城里的茶叶公司工作,积累了一些茶叶种植和加工的经验,现在把这些经验传给他们,

希望能帮助他们把茶叶种得更好、加工得更精,卖出更好的价钱。”

陈婷婷说,“我们的师徒传承还包括市场运营知识,我会教他们怎么对接客户、怎么谈判、怎么维护客户关系,

让他们不仅能种好茶、加工好茶,还能卖好茶。”

3. 项目实践基地:实战中“练真功”

在苏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一群学生正在李家庄的草莓大棚里忙碌着,他们有的在测量草莓的甜度,

有的在记录草莓的生长情况,有的在帮农户采摘草莓。

“我们不仅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到实践基地进行实战锻炼,这样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中。”

学生王强说,“我之前在学校里学过草莓种植技术,但到了大棚里才发现,实际情况比书本上复杂得多,

比如病虫害的防治,书本上只讲了方法, 实际操作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

这个实践基地是学校和苏南县“乡业服务中心”合作建立的,基地里有草莓大棚、蔬菜大棚、果园等,

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进行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实践。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乡村振兴人才,

让他们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乡村的工作环境,为乡村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基地负责人说,“现在我们已经有100多名学生在基地实践,

其中50多名学生已经和当地的合作社签订了就业协议,毕业后将直接到合作社工作。”

在陇东职业技术学院的“乡村电商实践基地”,

学生们正在帮黄土村的合作社直播带货。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陇东的小米,颗粒饱满,煮出来的小米粥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学生李娜拿着一袋小米,在镜头前热情地讲解着,她的身后,几个学生正在打包订单。

“我们通过直播带货,已经帮黄土村的合作社卖出了5000多斤小米,收入超过4万元。”

李娜说,“直播带货不仅能帮助农户卖出产品,还能锻炼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三、打造“青年归巢地”:让留乡生活“有滋有味”

“要让年轻人真正留在乡村,不仅要让他们能赚钱,

还要让他们在乡村生活得有归属感、幸福感、安全感。”

苏晴拿着一份《乡村青年服务提升计划》,温柔地说,

“我们通过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完善乡村公共服务等措施,

打造‘青年归巢地’,让年轻人在乡村也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生活品质。”

1. 建设“青年之家”:休闲娱乐“有去处”

在李家庄的“青年之家”,一栋两层小楼里热闹非凡。

一楼的图书角里,几个年轻人正坐在沙发上看书,书架上摆满了农业技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

健身房里,有人在跑步、有人在举哑铃、有人在打乒乓球;

放映厅里,一群年轻人正围在一起看电影,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之前村里没有年轻人,我回来后觉得很无聊,每天除了在合作社干活,就是在家玩手机。”

李家庄的青年王亮说,“现在有了‘青年之家’,我们可以在这里看书、健身、看电影,

还可以和朋友们一起聊天、打牌、唱歌,生活充实多了。”

“青年之家”不仅是年轻人的休闲娱乐场所,

还是他们交流学习、创业创新的平台。

“我们经常在‘青年之家’组织创业分享会,

请村里的创业能手和外面的专家来讲课,分享创业经验和市场信息。”

王亮说,“上次我们邀请了一位电商专家来讲课,教我们怎么开网店、怎么运营直播,

现在我已经开了一家网店,专门卖我们村的草莓,每月能赚2000多块钱。”

在苗寨村的“青年之家”,情况也同样热闹。

一楼的手工坊里,几个年轻人正在跟着老艺人学习苗族蜡染技术;

二楼的创客空间里,一群年轻人正在讨论苗族服饰的设计方案;

楼顶的露台上,有人在喝咖啡、有人在晒太阳、有人在聊天。

“‘青年之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业、一起成长。”

苗寨村的青年王小龙说,“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苗族服饰设计团队,

设计出了10多款新样式的苗族服饰,通过直播带货卖得很好。”

2. 改善基础设施:生活便利“不打折”

在石崖村,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从村口一直延伸到村里,马路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晚上灯火通明;

村里的自来水管道已经铺设完成,村民们打开水龙头就能喝到干净的自来水;

村里的无线网络全覆盖,村民们随时随地都能上网。

“之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下雨天根本没法走;

喝水要去几里外的河里挑,很不方便;上网更是奢望,手机信号都很差。”

石崖村的青年马小明说,“现在路修好了,自来水通了,网络也有了,我们的生活和城里一样方便。”

除了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村里还建了卫生室、超市、快递点等。

“村里的卫生室配备了专业的医生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我们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在村里就能看病,不用跑远路。”

马小明说,“村里的超市里商品齐全,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价格和城里一样便宜;

快递点就在村口,我们网上买的东西几天就能到,很方便。”

在侗寨村,村里的吊脚楼进行了翻新,外墙刷成了白色,屋顶盖着蓝色的瓦片,看起来既古朴又整洁;

村里的文化广场上安装了健身器材,每天早上和晚上,村民们都会来这里健身、跳舞;

村里的停车场里停满了汽车,大多是年轻人买的。

“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生活越来越方便,我们都愿意留在村里。”

侗寨村的青年杨晓燕说,“之前我在城里打工,觉得城里的生活好,

现在回到村里,觉得村里的生活比城里还舒服。”

3. 完善公共服务:后顾之忧“有人管”

在李家庄的幼儿园,一群孩子正在操场上玩耍,他们有的在滑滑梯、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玩积木。

幼儿园的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我们村的幼儿园是去年建的,配备了专业的老师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孩子们在这里能接受和城里一样的教育。”

李家庄的青年王亮说,“我儿子今年3岁了,在幼儿园里很开心,学到了很多东西。

之前我担心村里的教育不好,想把儿子送到城里去上幼儿园,现在不用了,在村里就能上很好的幼儿园。”

除了教育,村里的养老服务也很完善。在李家庄的养老院,

几位老人正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护理人员正在给老人喂水、捶背。

“养老院里的环境很好,有空调、热水器、电视等设施,护理人员很贴心,照顾得很周到。”

李家庄的老人李大爷说,“我儿子在村里的合作社干活,平时很忙,没有时间照顾我,把我送到养老院,他很放心,我也很开心。”

在医疗方面,村里的卫生室和县城的医院建立了“医联体”,村民们在村里就能享受县城医院的专家诊疗服务。

“上次我奶奶生病,村里的医生通过远程会诊,联系了县城医院的专家,专家给奶奶制定了治疗方案,

奶奶在村里的卫生室就接受了治疗,很快就康复了。”李家庄的青年王亮说,

“现在我们村里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了。”

四、乡野新画卷:留住的是青春,扎根的是希望

一年后的初秋,叶尘带领九人团队再次踏上巡乡之路。在东部的李家庄,连片的草莓大棚里,年轻人正在采摘草莓,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中部的桃园村,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装箱;

在西部的石崖村,金黄的谷子地里,收割机正在收割谷子,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在李家庄的村委会,村支书李建国拿着一份成绩单,激动地说:

“我们村现在有56名年轻人留乡创业就业,成立了3个合作社,种草莓、小番茄、黄瓜,每年的收入超过了200万元,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

比之前翻了两番!之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他们说,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家人,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

在桃园村的苹果园里,村支书张大山笑着说:“我们村现在有32名年轻人留乡,种苹果、搞旅游,

每年的收入超过了150万元,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4万元。

我们还建了3家民宿,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游客都很多,民宿的房间都要提前预订。

之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他们说,现在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留在村里很有前途!”

在石崖村的谷子地旁,村支书马建国说:“我们村现在有23名年轻人留乡,种谷子、糜子、中药材,

每年的收入超过了100万元,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

我们还建了雨水集蓄池和智能节水灌溉系统,解决了缺水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庄稼长得很好,年年丰收。

之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他们说,现在村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再也不想出去打工了!”

叶尘站在黄土村的山坡上,看着远处连片的谷子地和深山里的吊脚楼,心里感慨万千。

“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走遍了全国2000多个村庄,从试点到推广,再到全域覆盖,终于实现了‘乡村青壮年留乡有业、增收有望’的目标。”

他转头看向身边的众人,“但这只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解决乡村教育、养老、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让乡村变得更美好,让更多的人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广袤的乡野大地上,照亮了连片的庄稼地和错落有致的村庄,也照亮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

这场跨越山河的乡村振兴行动,不仅留住了乡村的青壮年,更留住了乡村的希望与未来。

而九忆居的九人团队,也将继续带着初心与使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多温暖而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