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69章 技术润中部,多元种植富丘陵

第369章 技术润中部,多元种植富丘陵(2 / 2)

“我们村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人愿意种茶、炒茶,觉得又苦又累还不赚钱。”

李建国叹了口气,“我儿子在城里的工厂打工,一个月能赚六千多,比种茶强多了。”

陈婷婷拿出茶岭村的茶叶样本和机器炒茶的视频:

“李大爷,我们茶岭村之前也是手工炒茶,后来引进了炒茶机、揉捻机,机器炒茶一天能炒50斤,

而且温度可控,炒出来的茶叶颜色均匀、香气浓郁,一斤能卖到120块。

我们村的年轻人现在都愿意回来种茶、炒茶,一个月能赚八千多。”

“机器炒茶真有这么好?”

李建国凑过来看视频,视频里,新鲜的茶叶倒进炒茶机,

不一会儿就飘出浓郁的茶香,炒出来的茶叶比手工炒的更整齐、更翠绿。

“那买机器要多少钱?我们村的合作社没那么多钱。”

“李大爷别担心,我们可以帮你们联系茶叶加工企业,以‘租赁+合作’的方式引进机器。”

陈婷婷解释道,“合作社租赁企业的炒茶机、揉捻机,不用一次性花很多钱;

加工出来的茶叶优先卖给企业,企业按市场价收购,这样既能保证销路,又能降低成本。

另外,企业的技术人员会免费教大家机器操作技术。”

当天下午,陈婷婷就联系了茶岭村合作的茶叶加工企业,企业的技术人员第二天就赶到了柳溪村。

在村里的旧仓库里,技术人员安装好了炒茶机、揉捻机,然后开始给村民们培训机器操作技术。

“这台炒茶机的温度要控制在120c-150c,时间控制在5-8分钟,根据茶叶的鲜嫩程度调整。”

技术人员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揉捻机的压力要适中,揉捻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这样才能保证茶叶的条索紧结、滋味醇厚。”

村民们围在机器旁,认真听着讲解,时不时上前尝试操作。

李建国的儿子李明亮正好放假回家,看到机器炒茶这么方便,也加入了培训:

“爸,这机器炒茶比手工省事多了,我回来帮你炒茶吧,说不定比在城里打工还赚钱。”李建国笑着点头:

“好啊,等你学会了,咱们爷俩一起种茶、炒茶。”

一周后,柳溪村的茶叶合作社正式与茶叶加工企业签订了“租赁+合作”协议,机器炒茶正式开始。

新鲜的茶叶倒进炒茶机,不一会儿就飘出浓郁的茶香,村民们看着机器里整齐翠绿的茶叶,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机器炒出来的茶叶就是好,颜色和香气都比手工炒的强!”李建国拿着刚炒好的茶叶,激动地说。

陈婷婷还帮着柳溪村规划了“茶旅融合”项目,在茶园旁建了两间民宿,搞“茶园观光+茶叶采摘体验”。

周末,城里的游客来到茶园,跟着村民采摘茶叶,体验炒茶的乐趣,晚上住在民宿里,品尝农家菜。

“这周末来了30多个游客,光采摘体验就收入了4000多块,民宿的房间也都住满了。”

陈婷婷笑着说,“没想到我们村的茶园还能吸引这么多城里人来玩!”

三、丘陵上的“增收链”:从单一到多元

一个月后,张强和陈婷婷的推广队又先后走访了豫西的柿子村、梨村和皖中的板栗村、核桃村。

每个村庄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在推广队的帮助下,发展起了特色产业。

在豫西的柿子村,村民们之前种的柿子口感差、销路窄,张强帮着他们引进了“甜脆柿”品种,

邀请果树专家指导种植技术,还在柿子树下套种了丹参。

“丹参耐旱,和柿子树互不影响,而且丹参的根能改良土壤,一举两得。”

张强说,“丹参成熟后,我们联系了县里的药材收购商,按每斤10元的价格收购,

一亩地能赚2000多块,加上柿子的收益,一亩地的收入能翻好几倍。”

在豫西的梨村,村民们种的梨品质差、产量低,张强帮着他们引进了“黄金梨”品种,改良了种植技术,

还建立了“梨果深加工车间”,把梨加工成梨膏、梨干,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梨膏在城里很受欢迎,一斤能卖到50块,比卖鲜梨强多了。”村民们笑着说。

在皖中的板栗村,村民们种的板栗产量低、销路窄,

陈婷婷帮着他们引进了“早熟板栗”品种,改良了种植技术,还在板栗树下养了土鸡。

“土鸡吃板栗树下的虫子和杂草,肉质鲜美,板栗成熟后,土鸡和板栗都成了‘抢手货’。”

陈婷婷说,“我们还帮着村里建立了‘板栗鸡’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销量很好。”

在皖中的核桃村,村民们种的核桃品质差、价格低,

陈婷婷帮着他们引进了“薄皮核桃”品种,改良了种植技术,还建立了“核桃油加工车间”,

把核桃加工成核桃油,提高附加值。“核桃油营养价值高,在城里很受欢迎,

一斤能卖到100块,比卖核桃强多了。”村民们激动地说。

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柳若雪和苏瑶牵头,在中部片区成立了“技术共享联盟”,

以红石村和茶岭村为中心,辐射周边15个村庄。

联盟制定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专家和“土专家”(张强、陈婷婷等)开展技术培训,

建立了“技术互助群”,方便村民们随时交流问题。

在技术标准上,联盟统一了果树种植的修剪、疏花、疏果标准,茶叶种植的采摘、杀青、揉捻标准,

确保产品质量;在培训计划上,联盟每月组织一次技术培训,

邀请农业专家和“土专家”讲课,提升村民们的种植和加工技术;

在“技术互助群”里,村民们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专家和“土专家”会及时解答,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两个月后,中部片区的15个村庄都实现了产业增收。

桃园村的“早熟油桃”虽然还没结果,但村民们通过管理和养护,已经看到了希望;

柳溪村的机器炒茶每月能加工茶叶2000斤,茶旅项目每月收入2万多;

柿子村的丹参和柿子,梨村的梨膏和梨干,板栗村的板栗和土鸡,核桃村的核桃和核桃油,

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村民们的收入翻了一番。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村创业就业。桃园村的村民张小明之前在郑州的工地打工,

听说村里要改良桃树品种,特意回来加入了合作社:“在家门口就能学技术、赚钱,还能照顾父母,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

柳溪村的村民李明亮学会了机器炒茶和茶旅项目运营,决定留在村里发展:

“我要把我们村的茶叶和茶旅项目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人知道柳溪村的茶香!”

柳若雪和苏瑶站在茶岭村的茶园里,看着远处连片的果树和茶园,脸上露出了笑容。

“中部片区的推广很成功,从单一作物到多元种植,从手工加工到机器生产,村民们的收入提高了,信心也足了。”

柳若雪说。苏瑶点头:“接下来,我们要把这种‘技术共享+多元增收’的模式推广到更多地方,让中部的丘陵变成‘致富丘’。”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中部丘陵的大地上,照亮了连片的果树和茶园,也照亮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

这场从中部开始的乡村振兴行动,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这片干涸的土地,为更多的乡村带来了希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