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之前养羊、种蔬菜失败,这次可以用基金贷款,重新尝试种苹果,有技术和资金支持,成功率会高很多。”
除了苹果,柳若雪还提议在红石村发展“林下经济”:
“苹果园里可以套种药材、牧草,药材可以卖给药材收购商,牧草可以养羊,这样一亩地能赚三份钱——
苹果、药材、羊,比单一种玉米、红薯强多了。
我们用‘乡业适配令’测算过,红石村的苹果园套种丹参、柴胡等药材,不仅不影响苹果生长,还能改良土壤,增加收益。”
谈及茶岭村的茶叶产业,沈清薇翻着调研笔记:
“茶岭村的茶叶手工制作,产量低、价格上不去,陈婷婷在城里的茶叶公司工作,懂市场,我们可以让她牵头成立‘茶叶种植加工合作社’,整合村里的茶园,统一管理、统一加工。”
“加工技术怎么改进?买机器要花很多钱。”苏瑶问道。柳若雪解释道:
“我们可以帮合作社对接茶叶加工企业,以‘租赁+合作’的方式引进机器——
合作社租赁企业的加工设备,加工出来的茶叶优先卖给企业,企业按市场价收购,这样合作社不用一次性花很多钱买机器,还能保证销路。
另外,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下乡培训,教农户机器加工的技术,提升茶叶品质。”
“还可以发展‘茶旅融合’。”
沈清薇补充道,“茶岭村的茶园风景好,可以建几间民宿,搞‘茶园观光+茶叶采摘体验’,城里人来茶园采茶、品茶、住民宿,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打响茶叶品牌。
陈婷婷懂网络,可以在网上宣传茶旅项目,吸引游客。”
柳若雪总结道:“中部的措施核心是‘技术改品种、多元提收益、互助解资金’,通过技术赋能让传统作物提质增效,通过多元种植和乡村旅游增加收入来源,通过互助基金解决创业资金难题,让年轻人觉得‘种地也能有奔头’,愿意留在村里创业。”
三、西部组:主攻“基础补短板+特色挖潜力”,让高原山区有新路
吴莲三人站在挂着陇东黄土村、黔东南苗寨村地形地貌图的墙边,“乡业适配令”的高原纹路与地图上的梯田、吊脚楼、河流标注相互呼应。
“西部乡村的问题最复杂,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特色产业缺乏开发,我们要分两步走:先补基础短板,再挖特色潜力,让年轻人在村里创业‘少走弯路’。”
苏晴指着黄土村的地图:“黄土村缺水,这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我们可以帮他们建‘雨水集蓄池’——
在山坡上修建蓄水池,收集雨水,再用管道引到田间地头,解决灌溉问题;
另外,用‘乡业适配令’的仙力,在蓄水池旁安装‘智能节水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李建国的大棚蔬菜,有了水,就能稳定生长了。”
“销路方面,黄土村的山路难走,蔬菜运输成本高,容易坏。”
柳若璃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帮他们在县城建立‘农产品集散点’,合作社每天把蔬菜运到集散点,再由集散点统一配送给县城的超市、餐馆;
另外,联系冷链物流企业,以‘团购+配送’的方式,把蔬菜卖给城里的小区居民,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收购价。”
除了大棚蔬菜,吴莲还提议在黄土村发展“耐旱作物种植”:
“根据‘乡业适配令’的测算,黄土村的土壤适合种谷子、糜子等耐旱作物,这些作物不仅耐旱,而且营养价值高,在城里很受欢迎。
我们可以帮合作社对接粮食加工企业,把谷子、糜子加工成小米、糜子面,包装成‘高原特色杂粮’,卖给城里的消费者,增加收益。”
谈及苗寨村的苗族服饰加工,苏晴翻着调研笔记:“王小龙想搞苗族服饰加工,缺设计、缺推广、缺销路。我们可以帮他联系贵州民族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让学生下乡实习,和村里的老艺人合作,设计出既保留苗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服饰;另外,在村里建一个‘苗族服饰体验馆’,游客可以在体验馆里试穿苗族服饰、拍照打卡,同时购买服饰,增加销量。”
“推广方面,我们可以帮王小龙搭建‘电商直播间’,培训他做直播带货,在网上推广苗族服饰;另外,对接旅游景区,把苗族服饰放在景区的文创店销售,吸引游客购买。”柳若璃补充道,“我们还用‘乡业适配令’给苗族服饰生成‘文化溯源码’,扫码就能了解苗族服饰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吴莲总结道:“西部的措施核心是‘先补基础、再挖特色’,通过建雨水集蓄池、智能灌溉系统解决缺水问题,通过建农产品集散点、对接冷链物流解决销路问题;通过挖掘苗族服饰的文化潜力,结合旅游和电商,让特色产业‘走出去’,让年轻人看到‘高原山区也能闯出一条创业路’。”
四、三策合一凝框架,乡土盼得春风来
傍晚时分,九人重新围坐在石桌旁,将东、中、西三地的措施汇总整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乡村青壮年留乡增收破局方案》。方案分为三大板块,对应三地的不同需求,却都围绕着“产业、技能、销路”三个核心,遵循着“不增加政府预算、不给百姓添负担”的原则。
叶尘拿起方案,轻声念道:“东部——‘合作社+特色产业+品牌化’,激活传统手艺和果蔬种植,对接城市市场;中部——‘技术赋能+多元增收+互助基金’,改良传统作物,发展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西部——‘基础补短板+特色挖潜力+电商旅游’,解决水、路问题,开发民族特色产业。每个板块都有具体的落地步骤,从成立合作社到技术对接,从销路拓展到品牌打造,环环相扣,确保能真正解决问题。”
柳若雪补充道:“为了确保措施落地,我们还需要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村级成立合作社,负责具体生产;乡镇设立‘乡业服务站’,负责技术培训、资金对接、销路拓展;县级统筹资源,协调专家、企业、物流等各方力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吴莲拿起桌上的“乡业适配令”,三枚令牌的纹路同时亮起,与“九州民生图谱”上的乡村符号相连,图谱上的红色痛点开始逐渐变淡,取而代之的是淡金色的希望之光:“这三枚令牌会留在东、中、西三地的乡业服务站,实时监测产业发展情况,一旦出现问题,会自动提醒我们和当地的服务站,及时调整措施,确保产业稳定发展。”
叶尘看着众人,眼神坚定:“接下来,我们就要选择试点,把这些措施落地生根。东部选李家庄和竹溪村,中部选红石村和茶岭村,西部选黄土村和苗寨村,每个试点安排两人蹲点指导,确保措施执行到位。等试点成功后,再向全国推广,让更多的乡村青壮年能留在村里,赚到钱,让空心的村庄重新充满活力。”
《乡村青壮年留乡增收破局方案》被郑重地放在“九州民生图谱”旁,图谱上的乡村符号越来越亮,似在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乡土振兴。
而九人心中清楚,这只是破局的开始,
接下来的试点之路,还需要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干去验证每一个措施,用真心去回应每一个村民的期盼——
要让乡村的土地,真正成为年轻人愿意扎根的沃土;要让乡村的炊烟,重新升起充满希望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