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上午,柳若雪组共检查了北岗镇的12家小作坊,其中3家存在添加剂超标问题,5家卫生不达标,都当场进行了整改。
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笑着说:“有了你们的警示牌和志愿者,我们的抽检效率高多了,以后每周来一次,保证小作坊的食品安全。”
三、连锁餐饮回头看:规范成自觉,信用促长久
沈清薇组带着志愿者小陈、小郑,去了邻县县城的连锁餐饮区。
之前试点时,这里的两家连锁餐饮存在食材不新鲜的问题,这次来“回头看”,发现他们的“食安公示牌”都是绿色,后厨也比以前干净了不少。
“我们现在每天都盘点食材,过期的立刻扔,进货台账也记得清清楚楚。”其中一家连锁餐饮的店长笑着说,还主动展示了新的“食材溯源墙”——
上面贴着每天的进货单和检疫证明复印件,“因为是b级信用,最近来吃饭的顾客比以前多了三成,我们争取下个月评上A级!”
志愿者小陈趁机问:“店长,要是遇到食材供应不上的情况,怎么办?”店长说:
“我们已经跟邻县的农产品基地签了协议,每天送新鲜食材,再也不用担心断货或不新鲜了。”小郑赶紧把这个方法记在笔记本上:
“以后其他餐饮有类似问题,我们也可以推荐他们跟基地合作。”
四、监管App实战:数据同步,问题早发现
吴莲组带着志愿者小刘、小孙,去了邻县的中心镇——城关镇。这里的商户多,客流量大,是“食安监管App”的重点试点区域。
“我们今天用App查商户的实时状态,发现红灯商户就立刻去整改。”吴莲说着,打开App,屏幕上显示城关镇有3家商户亮红,5家亮黄。
第一家亮红的是一家外卖店,App显示“使用过期速冻食材”。吴莲组和志愿者赶到时,老板正在偷偷用过期的丸子做餐品。“App已经提示你整改了,怎么还在违规?”小刘严肃地说,当场用App拍下证据,上传到监管系统。小孙则帮老板清理了过期食材,联系了合规的供应商:“再整改不好,信用档案会直接记d级,以后就不能做外卖了。”
老板看着App上的违规记录,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点头整改。等食材更换完毕,App上的状态同步更新为绿色,他说:“以后我每天都用App查库存,再也不敢违规了。”
当天下午,吴莲组用App排查了城关镇的50家商户,3家红灯商户全部整改,5家黄灯商户也当场调整到位,App的数据实时同步,一目了然。志愿者小孙说:“有了这个App,我们坐在办公室就能看商户的状态,太方便了!以后我们每天都会线上巡查,发现问题立刻去现场处理。”
五、两县联动,民生守护结硕果
三天后,邻县的八个乡镇全部完成“食安模式”推广——236家食品经营户挂上了“食安警示牌”,其中201家亮绿,35家整改中;“食安志愿者”队伍扩大到30人,覆盖所有乡镇;“食安监管App”的数据同步率达100%,县市场监管局的监管效率提升了三倍。
王局长带着九人来到邻县的“食安信用公示栏”前,公示栏上,A级商户已有18家,b级156家,c级62家,d级0家。“这都是你们的功劳!现在邻县的老乡们都说,现在买东西、吃饭,先看牌子是不是绿的,放心多了!”王局长激动地说。
石桌上的凡尘镜亮了起来,映出两县的食安画面:
本县的早市大棚,摊贩们规范经营,绿灯连成一片;
邻县的北岗镇,小作坊里老板按规范添加食材,公示牌绿灯明亮;
两县的“食安监管App”上,绿色商户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仙力指南的虚影缓缓展开,系统的声音带着庄重的喜悦:
叶尘拿起仙力指南,在“民生守护仙纹”旁写下:“两县连一心,食安共守护。”他看着众人和王局长说:“以后我们两县可以定期交流经验,互相检查,让这张‘食安网’越织越密,让更多老百姓受益。”
夕阳下,两县的“食安公示栏”遥相呼应,绿灯的光芒交织在一起,似在诉说着这场跨越县域的“民生守护”故事。而九人的实干之路,也将继续延伸,带着为民的初心,去守护更多人的幸福与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