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清晨,鸟鸣伴着晨雾,院门口却热闹起来——老秦带着邻乡的老周、小吴、阿娟,身后还跟着十几个穿着干部制服的人,有乡一级的,也有县一级的,手里都拿着笔记本,脸上满是期待。
“叶尘小哥,这些都是县里其他乡的干部,听说咱们两个乡把民生实事办得红火,特地来‘取经’!”老秦笑着说,“他们乡也有不少难题,有的村缺水,有的村没产业,有的村养老服务跟不上,想请你们给支支招!”
石桌上的凡尘镜骤然亮起,不再是单一的场景,而是同时映出四五个乡村的画面,像一幅“基层民生全景图”:
李家村的田埂上,老乡们正挑着水桶往地里运水,村支书蹲在干裂的土地旁叹气——村里的水井水位下降,灌溉用水不够,庄稼都蔫了;
王家村的晒场上,几袋没人收的红薯堆在角落,村主任挠着头:“我们村就种红薯,可只能卖生红薯,价钱低,老乡们赚不到钱;”
幸福村的养老院里,几位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手里攥着空药瓶——养老院缺医护人员,老人看病拿药得等子女来接,有的子女在外打工,只能硬扛;
县教育局的办公室里,科员小林正对着一堆“乡村教师短缺”的报告发愁:“偏远村小的老师留不住,有的学校就一个老师带三个年级,孩子们的课都开不全。”
仙力指南的虚影在空中展开,光芒比以往更明亮,系统的声音带着振奋:
【“实干之风”已形成扩散效应!检测到县域范围内“资源短缺、产业单一、服务不足”三类共性民生问题,需宿主们协助搭建“县域实干互助平台”,整合经验、共享资源,让基层干部抱团干事,让民生福祉覆盖更广,至此,“清风实干仙纹”将正式开启。】
“这才是实干的意义!不是解决一两件事,而是让更多人学会干事,让更多地方受益。”叶尘看着镜中焦急的干部和老乡,“李家村缺水,可邻乡有打深井的经验,能共享;王家村的红薯,能学北岗村的深加工,做成红薯干、红薯粉;幸福村养老院缺医护,可县里的医院能派医生定期下乡;乡村教师短缺,能试试‘轮岗支教’‘线上教学’的办法。”
柳若雪点头:“今天咱们就牵头,把这些干部聚在一起,建个‘实干互助会’,把每个乡的经验、资源都摆出来,哪个乡有难题,大家一起想办法。基层的事,从来不是一个乡的事,得抱团才能干得更稳、更远。”
一、李家村:深井出清泉,旱田变“水浇地”
叶尘、郑蓉和柳若璃跟着李家村的村支书来到田埂上。干裂的土地上,玉米苗蔫头耷脑,老乡们挑着水桶来回跑,可一桶水浇不了几棵苗。“村里的老井只能供人畜饮水,灌溉根本不够,我们也想打深井,可不知道怎么选址,也没经验。”村支书叹气说。
“我们乡有打深井的经验!”邻乡的一位干部举手说,“去年我们村也缺水,找地质队测了位置,打了一口两百米的深井,足够全村灌溉用。我可以把地质队的联系方式给你们,再让我们村的打井师傅来帮忙。”柳若璃悄悄在村支书的笔记本上注入仙力,笔记本上自动生成“深井建设方案”,详细写了“选址技巧、打井流程、资金申请渠道”,还标注了“县里有‘农田水利补贴’,能报一半费用”。
“太好了!现在就联系地质队!”村支书激动地说。当天下午,地质队就来了,在田埂旁选了址:“这里地下水位高,打两百米肯定能出水。”邻乡的打井师傅也带着设备赶来,帮着一起规划。老乡们看着忙碌的队伍,笑着说:“这下好了,以后再也不用挑水浇地了,庄稼肯定能丰收!”
二、王家村:红薯变“金薯”,产业单一“破”局
柳若雪、沈清薇和苏瑶跟着王家村的村主任来到晒场。几袋红薯堆在角落,有的已经发芽了。“我们村就种红薯,每年都愁销路,收购商给的价低,有时候还卖不出去。”村主任说,“北岗村的苹果干做得好,我们能不能学他们,把红薯做成红薯干、红薯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