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295章 网连万国百姓家

第295章 网连万国百姓家(2 / 2)

墨洲的阿小,每天都会在新闻栏里写“部落日记”——他把墨洲雨林的日出、红木的长势、部落的新变化写下来,配上自己画的图,挂在网上。很快,中原的学生们给他留言:“雨林的鸟真好看,能拍张照片吗?”“红木能做书桌吗?我想买一张”。阿小笑着回复:“等下次货机来,我寄羽毛给你们,红木书桌在网上市集就能订!”

苏珩看着网盒上的讯息流转,对叶尘汇报:“现在每天有百万条讯息在网上传,有问学问的,有求助的,还有分享日常的——这网不仅连了货,更连了人心。下一步,咱们要把网盒做得更小,让百姓能揣在怀里,走到哪都能连网。”

四、元启五十二年冬:网入寻常百姓家,烟火气里见大同

元启五十二年冬,“便携网盒”在各国普及——巴掌大的盒子里,藏着更小巧的传讯晶,不用外接天线,揣在怀里就能连网;琉璃屏能折叠,展开能看图文,合上能揣进衣兜,价格比初代网盒便宜三成,平民百姓都买得起。

冰封国的小李守在狼牙哨卡时,兜里总揣着便携网盒。换岗间隙,他打开网盒,就能看到妻子发来的消息:“女儿今天学会写‘家’字了,画给你看”,换防,我带你们去中原看数讯塔”,手指划过屏幕,仿佛能摸到女儿的小脸蛋。

雪域国的卓玛,现在成了“网上主播”——她每天在网盒上直播牧场的生活:早上挤牛奶,中午晒奶干,晚上教大家唱雪域的歌谣。中原的网友们看得入迷,有的下单买奶干,有的问牧场的风景,还有的想跟着她学唱雪域歌。“昨天有个中原的姑娘说,要坐着客机来牧场玩,还想跟我学做奶渣糕!”卓玛对着网盒里的粉丝笑,牧场的门口,已经挂起了“欢迎中原朋友”的木牌。

三疆矿区的矿工们,下班后最爱聚在电化室“网上赶集”——有人买中原的点心,有人订墨洲的布料,还有人给家里的孩子网购中原的学堂课本。矿工老王对着网盒下单了一套农械维修的书:“儿子想当技工,这书比我跑趟中原买还全,还送插图呢!”

中枢的议事厅里,叶尘点开网盒上的“民生数据栏”——屏幕上跳动着最新的统计:“中原网已覆盖天下同98%的区域,网盒用户超千万,网上市集年交易额突破十亿两,讯息日均流转超千万条”。陆明捧着商税账本补充:“网上交易带动了货机、物流、印刷等产业,今年的商税比去年涨了四成,足够再建百座数讯塔,让偏远部落也能连上网。”

苏珩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新研发的“触屏网盒”:“这个不用按键,用手指划屏幕就能操作,老人小孩都能用;还能联网盒电话,对着屏幕就能看到对方的样子——比如雪域的牧民,能在网上看到中原医官的脸,医官也能看到牧民的气色,问诊更准。”

叶尘接过触屏网盒,点开“万国同庆”的页面——屏幕上,冰封国的极光、墨洲的雨林、雪域的草原、蓝海的海岛,还有中原的登州市集,都通过网盒的镜头实时播放;各国的百姓在网上留言,有的用中原字,有的用部落符号,却都写着“天下同,一家亲”。

五、元启五十三年春:网织大同入新境,数载千行续新篇

元启五十三年春分,登州的数讯广场上,举行了“中原网开通三周年”庆典——各国的代表捧着自家的网盒,拼成一张巨大的“万国网图”;广场的大屏上,循环播放着三年来的变化:雪域牧民通过网购卖出第一袋奶干,冰封猎户接到第一笔网上订单,墨洲少年在网上学会第一个中原字……

苏珩站在台上,对着众人说:“三年前,我们说要织一张‘无形的网’;现在,这张网不仅连了货、连了讯息,更连了人心——中原的粮种通过网传到雪域,雪域的奶干通过网卖到中原;中原的医官通过网给冰封国的人问诊,冰封国的极光通过网让天下人看见。”

叶尘接过话筒,望着台下各国百姓的笑脸:“这网不是中原的网,是天下同的网——它没有疆界,没有阻隔,让每个百姓都能坐在家里,看见天下,买到天下,也让天下看见自己。以前我们说‘天下同’,是靠商路、靠铁鸟;现在我们说‘天下同’,是靠这张网,靠每个百姓指尖的温度。”

庆典结束后,叶尘和苏珩走到数讯塔下,看着百姓们围着网盒热闹的样子——有的在网上下单买中原的新茶,有的在看雪域的直播,还有的在学问栏里问“怎么种中原的棉花”。苏珩指着远处的工坊说:“下一步,我们要让网连到海上的商船、天上的飞机,让商队在海上能网购补给,让飞机在天上能接收讯息;还要教部落的老人用网盒,让每个人都能跟上这‘网时代’。”

叶尘点头,望着数讯塔上闪烁的信号灯——这灯光从登州出发,穿过雪山,越过沙漠,跨过大海,照亮了天下同的每一个角落。夕阳西下时,广场上的大屏突然跳出一条新讯息:“西域绿洲国请求接入中原网,愿建数讯塔,与天下同共享讯息与货物”。

百姓们看到讯息,纷纷欢呼起来——阿小对着网盒留言:“欢迎绿洲国的朋友,我教你们用网上市集!”卓玛在直播里说:“绿洲国的葡萄很好吃,以后我们能在网上买了!”小李对着网盒给妻子发消息:“等绿洲国连上网,咱们去网上买他们的葡萄干,给女儿做点心。”

数讯塔的信号灯,在暮色里愈发明亮——这张无形的网,正随着天下同的脚步,越织越广,越织越密;而网的另一端,永远连着万家灯火,连着每个百姓的笑脸,连着“天下同,一家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