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启三十六年:电化网络连万国,商税五亿固根基
元启三十六年秋,酉时的中枢传讯室,屏幕上跳动着最新的商税数据——电化产品(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的年营收已达五亿两,占中原全年商税的三成;其中三洲商路贡献两亿五千万两,附属部落贡献一亿五千万两,雪域、蓝海等新归附国度贡献一亿两。
陆明拿着详细账本,在议事会上逐条汇报:“彩色电视机卖得最好,年销量二十万台,占电化产品营收的四成——主要是各国主城的商户和官员在买;洗衣机和冰箱次之,各卖了十五万台,部落百姓买得多,因为能解决存粮、洗衣的大问题;空调虽然贵,年销量也有五万台,多在原油国、黄沙国这些炎热地区。”
“更重要的是,电化产品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陈舟补充道,“为了装电视、冰箱,各国都在扩建蒸汽发电站——黑铁国的铁矿销量比去年涨了三成,赤铜国的铜砂不够用,还从三疆矿区调了不少;家电的维修需要技工,中原的‘电化学堂’已经培养了五千多名各国学徒,他们回到家乡后,不仅能修家电,还能帮着建发电站;连商路的运输都忙不过来,重载舰的数量比五年前多了一倍,红木国的木材、原油国的燃油,都跟着卖得更火了。”
叶尘看着沙盘上密密麻麻的“电化线路”——从登州出发,向东通南洋,向西达三疆,向北连冰封国,向南抵雪域,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天下同的国度都连在了一起。他拿起玉尺,指着雪域国以西的空白区域说:“电化产品还要往更远的地方送,比如西域的‘绿洲国’,他们缺冰箱存水,缺空调避暑;但不能只卖东西,还要教他们建发电站,教他们修家电,让他们知道,天下同不是中原‘施舍’,是大家一起‘过日子’。”
此时的登州电视台,新剧《万国同》正在拍摄——剧组里有中原的演员,也有墨洲的阿木、冰封国的巴图鲁、雪域国的首领,讲的是各国百姓用中原的家电、学中原的技术,却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墨洲人用洗衣机洗兽皮,冰封国人用冰箱存冰酪,雪域国人用彩色电视机教孩子学本族语言。导演老张对着镜头喊“开始”,画面里,不同国度的人围在一起,看着电视里的故事,手里拿着各自的食物——墨洲的烤饼、冰封国的肉干、中原的包子,笑得一样灿烂。
四、元启三十六年冬:市井烟火映电化,天下同途入人心
元启三十六年冬,辰时的墨洲金顶城,阿木家的院子里,烟囱冒着炊烟,妻子正在用洗衣机洗衣服,滚筒转动的声音和厨房里的炒菜声混在一起;阿小坐在彩色电视机前,跟着里面的“识字课”学中原字,旁边的冰箱里,放着昨天从民生署买来的鸡蛋和蔬菜——以前冬天只能吃干肉,现在能随时吃到新鲜的菜;屋檐下,空调的外机安静地转着,虽然墨洲冬天不冷,但夏天开着空调,阿小做功课再也不用扇扇子。
阿木刚从矿场回来,手里拿着民生署发的“电化补贴”——因为他教墨洲矿工用蒸汽采矿机,民生署奖励了他五十两银子,够再买一台冰箱,放在矿场的食堂里,存矿工们的饭菜。他走进屋,看到电视里正放着《万国同》,画面里出现了三疆矿区的场景,老张正在教俘虏们修洗衣机,忍不住笑着说:“老张以前是俘虏,现在成了技术能手,还上了电视,真是没想到。”
午时的冰封国狼牙哨卡,守军小李正在给家人打电话——五年前,传讯还靠传讯器,说话要对着喇叭喊,现在有了“电视电话”,能看到家里的画面。屏幕里,妻子正在用冰箱给孩子冻冰棍,儿子举着冰棍说:“爹,电视里说,今年冬天中原会送新的空调来,比现在的还暖和,你不用再担心我们冷了!”小李笑着点头,眼里有些湿润——以前守哨卡,一年只能回一次家,现在能随时看到家人,心里踏实多了。
未时的雪域国首领帐篷,首领正在和中原的农匠视频——电视屏幕里,农匠指着田地里的“耐寒麦”说:“这种麦子在雪域也能种,明年春天我带种子来,咱们用蒸汽播种机种,产量比你们的青稞高两倍。”首领指着帐篷里的彩色电视机说:“我们部落的孩子,现在每天都看《农桑记》,都知道中原的麦子长得好,等着你来教我们种呢!”
酉时的登州港,夕阳把海面染成金色,最新一批家电运输舰启航,舰身上写着“天下同·电化惠民”的字样。陈舟站在码头,看着舰队远去,手里握着民生署的新计划——明年要在各国建“电化维修站”,培养更多本地技工;要把彩色电视机的价格再降一成,让部落的百姓都买得起;还要拍更多像《万国同》这样的剧,让中原的文化,通过荧屏,变成各国百姓都能懂的“家常话”。
夜幕降临时,天下同的国度里,无数台电视机亮着——墨洲的阿小家在看《识字课》,冰封国的小李家在看《市井记》,雪域国的部落在看《农桑记》;洗衣机的滚筒转着,冰箱的灯亮着,空调的风吹着,这些中原造的“宝贝”,不再是“外来的稀罕物”,而是“过日子的必需品”。中枢的传讯屏幕上,商税数据还在跳动,但叶尘知道,真正的“天下同”,不是账本上的数字,是各国百姓围在电视机前的笑容,是他们用洗衣机时的轻松,是他们打开冰箱看到新鲜食物时的安心——这些烟火气里的幸福,才是中原文化最有力的“传声筒”,才是天下同最牢固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