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黄沙国的商队首领,捧着刚买到的食盐,激动地说:“以前我们在沙漠里,一袋盐要换一袋粮食,现在用同样的粮食,能买三袋盐,部落的老人孩子再也不用吃淡饭了!”未时三刻,传讯器弹出系统数据:【三疆资源接入三洲商路首日,交易额突破五千两,覆盖商队200余支,惠及平民10万人,三洲商税当日增收300两】。
四、申时中枢议新局,远征余利拓根基
申时的中枢坊,叶尘召集官员们围坐沙盘前,沙盘上标注着三疆与三洲的商路连线,旁边摆着资源产量账本。陆明捧着账本汇报:“三疆资源预计每月为中枢创收商税八千两,扣除增兵粮草和矿区管理开销,每月净余五千两;这些盈余可投入电力院研发新机器,或补贴农匠去三疆教百姓种耐旱粮。”
传讯院官员补充:“三疆俘虏劳作数据稳定,日均劳作四时辰,无逃跑或暴动记录;释放的6200名平民,已有3000人申请加入民生署的‘矿区工坊’,愿意长期留在三疆生活——他们熟悉当地环境,能帮着增兵维护秩序。”
管战舰的二哥站在沙盘旁,指着三疆以西的空白区域:“三疆以西有‘雪域国’,靠高原牧场垄断羊毛贸易,周边部落冬天缺衣少食;若能打通雪域商路,既能补充羊毛资源,也能让三疆的食盐、硫黄多一条销路。不过雪域气候恶劣,需要先派商探摸清地形,再研发防寒装备。”
叶尘点头,拿起玉尺在沙盘上划下新的标记:“先稳三疆,再探雪域。第一步,让民生署派农匠去三疆,在盐湖周边种耐盐粮,雨林里种橡胶树,火山滩旁种耐旱棉,让三疆不仅有资源,还能自给自足;第二步,传讯院派商探潜入雪域国,收集情报;第三步,电力院研发‘高原防寒装甲车’,为后续远征做准备。”
申时三刻,中枢令通过传讯网传遍各州:农匠队三日内启程赴三疆,商探队五日内出发去雪域,电力院即刻启动防寒装备研发——远征虽暂歇,但天下同的布局,从未停下脚步。
五、酉时舰队抵登州,全军休整待新程
酉时的登州港,夕阳把海面染成金红色,联军返程舰队的轮廓渐渐清晰。港口上,百姓们举着灯笼等候,有的是士兵的家人,有的是来迎接资源的商队,还有的是民生署的官员,手里拿着休整营地的分配表。
“镇洲号”率先靠岸,二哥走下舰桥,登州守将立刻上前:“营地已备好,每队士兵都有单独的帐篷,热水和饭菜马上送到;三疆运来的第一批资源,已安排仓库存放,民生署的人正在清点。”赵峰跟着下船,看到人群里的阿木——他从墨洲跟着远征,如今也盼着能好好休整几天。
士兵们列队下舰,家人冲上来拥抱,有的递上棉衣,有的塞着家乡的吃食。一个年轻士兵抱着母亲,笑着说:“娘,我们拿下了三疆,以后盐便宜了,您再也不用省着用盐了!”母亲擦着眼泪,把棉衣裹在儿子身上:“平安回来就好,娘不缺盐,就缺你回家。”
酉时末,全军入驻休整营地,帐篷里传来笑声和吃饭的声响;登州港的仓库里,食盐、红木、硫黄堆成小山,民生署的官员们还在连夜清点;中枢的传讯屏幕上,三疆矿区的探照灯还在闪烁,增兵们正带着俘虏收工,蒸汽机器的嗡鸣渐渐减弱——这场跨越四洲的远征,以返航画上句点,却以三疆的新生、商路的繁荣,开启了天下同的新一页。
夜幕降临时,登州的灯笼照亮了港口,舰队的汽笛声变成了安宁的背景音;三疆的星空下,增兵们和矿区平民一起围着篝火,分享着中原运来的干粮;雪域国的高原上,商探的身影正悄悄翻过雪山——天下同的路,还在继续,而每一步,都朝着“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活路”的目标,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