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个刻度调电流,‘一长两短’代表‘平安’,‘两长一短’代表‘急报’。”二哥转动机器上的旋钮,铜线另一端的木盒里,铃铛突然“叮铃”作响,旁边的记录官立刻写下:“讯号接收成功!”
工匠们立刻着手铺线,他们把铜线裹在铅管里,埋在地下,从登州传讯院一直铺向五十里外的莱州府。一个老工匠蹲在地上,摸着铅管说:“以前传讯靠快马,从登州到莱州要一天,现在这铁管子里的讯号,怕是一炷香就能到!”
未时末,登州到莱州的传讯线铺通。二哥在登州转动旋钮,发出“一长两短”的讯号,片刻后,莱州传讯站的铃铛响起,传讯兵骑着快马赶来报信:“莱州收到讯号!清晰无误!”二哥看着机器上跳动的指针,嘴角扬起笑:“这只是开始,以后要把线铺到中原各州,再铺到漠北、西域,让天下的消息,都能瞬息相通!”
四、申时舰船院造船,钢铁巨舰初露形
申时的登州造船厂,管战舰的二哥站在船台旁,望着正在搭建的巨舰骨架——这是“天下号”首舰,船体用钢板焊接而成,长达五十丈,比以往的木船大三倍,船底装着三台蒸汽引擎,能驱动螺旋桨前进。
工匠们正用起重机吊装钢板,每块钢板厚三寸,需要十个人才能抬动。“这船的装甲能挡住炮弹,船舱能装两百名士兵、五十辆摩托车,还有十门蒸汽大炮!”二哥指着船台旁的炮管,炮管泛着冷光,“等造好,就能横渡大洋,去看看舆图上那些陌生的陆地!”
守军队长赵峰带着一队士兵赶来,他们是第一批“海军铁旅”的成员,正围着巨舰参观。赵峰摸着船体的钢板,感慨道:“以前守漠北靠摩托车、越野车,以后跨大洋,就靠这些钢铁巨舰了!”二哥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练,等船造好,你们就是第一批跨洋出征的将士,要把中原的旗号,插遍大洋彼岸!”
申时三刻,巨舰的龙骨搭建完成,夕阳的余晖洒在钢板上,泛着金色的光。工匠们围着龙骨欢呼,远处的海面上,几艘小型蒸汽船正在试航,烟囱冒出的黑烟,像一道道黑色的旗帜,宣告着中原海军的崛起。
五、酉时中枢收捷报,灯火初亮照前程
酉时的中枢坊,传讯镜上接连弹出消息:“登州蒸汽发电站试运行成功,登州西城已通电”“登州至莱州有线传讯线贯通,讯号传递成功”“‘天下号’首舰龙骨完工,预计半年后下水”。叶尘看着消息,拿起传讯木牍,蘸墨写下:“电力院加快建发电站,三个月内点亮登州全城;传讯院继续铺线,下月通青州、徐州;舰船院加快造船,同时训练海军士兵。”
陈禾走进来,手里拿着登州送来的电灯样品,灯泡里的灯丝还亮着,暖黄的光映在他脸上:“叶兄,登州西城的百姓,第一次见电灯,都围着看,说像‘天上的星星落下来了’。”叶尘接过电灯,看着跳动的灯丝,轻声说:“这星星,要照亮整个中原,再照亮大洋彼岸的土地。”
酉时末,中枢坊的灯全部换成了电灯,一排排灯泡亮起,把沙盘照得清清楚楚。叶尘站在沙盘前,玉尺划过舆图上的大洋,目光坚定——二十年,电力网、传讯网、跨洋舰,这三样东西,将支撑着中原,走向更远的天下,让“天下同”不再是纸上的愿景,而是遍布百余国度的现实。
夜幕降临时,登州城的西城亮起一片灯火,电灯的光透过窗户,照在百姓们惊喜的脸上;传讯院的机器还在运转,讯号在铜线中穿梭;造船厂的巨舰骨架在月光下矗立,像一头沉睡的巨兽,等待着唤醒它的那一天。中原的新纪元,就在这灯火与机械的轰鸣中,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