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内,叶尘铺开江南水系图,指着长江与太湖连接处:“此处水流湍急,每次洪灾都极易溃堤。朕昨夜琢磨了一个想法,想听听你们的意见——能否在此修建一座‘控水闸门’,平时可调节水流,灌溉农田;洪灾时可关闭闸门,阻挡江水倒灌,同时配合下游排水渠,形成‘拦排结合’的体系?”
老工匠们围上前,仔细看着图纸上叶尘标注的闸门位置与结构。为首的王工匠沉吟片刻:“陛下,此想法甚妙!不过,闸门需用厚铁铸造,且需安装绞车控制开关,若绞车失灵,闸门便成摆设。臣建议,在闸门旁增设手动装置,确保万无一失。”
另一名李工匠补充道:“陛下,太湖周边多淤泥,闸门地基需打得更深,可用松木打桩,再浇筑钢筋水泥,防止地基下沉。另外,可在闸门两侧修建观测塔,实时监测水位与水流,便于及时调整。”
叶尘连连点头:“你们说得对,这些细节必须考虑周全。朕命你们三人牵头,组建‘江南防洪工程技术队’,负责控水闸门及其他重点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所需材料、工匠,可直接向工部申请,任何人不得阻拦。”
工匠们激动地跪地谢恩:“臣等定不负陛下所托,打造最坚固的防洪工程!”
叶尘扶起他们,又叮嘱道:“你们不仅要建工程,还要带徒弟——在江南各府县选拔年轻工匠,传授筑堤、修闸的技艺,让江南有自己的技术队伍,日后便可自主维护防洪工程。”
三名工匠齐声应诺,捧着图纸匆匆离去,准备赶赴江南开展工作。御书房内,叶尘望着他们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意——防洪不仅要靠官员,更要靠这些身怀绝技的工匠,靠每一个心系家园的百姓。
四、未时后宫议农桑,心系江南补种事
未时,叶尘回到后宫,皇后正带着宫女整理刚送来的江南新茶。见叶尘归来,皇后连忙迎上前,递上一杯热茶:“陛下连日奔波,辛苦了。听闻江南洪灾已过,百姓们都安好?”
叶尘接过茶,坐在榻上,叹了口气:“百姓安好,只是不少农田被淹,秧苗毁了大半。眼下正是补种的时节,若错过了,今年江南的收成怕是要减产。”
皇后沉吟片刻:“陛下,臣妾娘家在江南苏州府,家中有几处良田,往年储备了不少晚稻种子。臣妾可让人将种子运往江南,无偿分发给受灾百姓。另外,臣妾可召集后宫嫔妃,捐出部分首饰,换成粮食,补贴受灾农户。”
叶尘心中一暖,握住皇后的手:“有你相助,江南百姓定能更快渡过难关。不过,仅靠后宫捐赠远远不够,朕已命户部从帝都粮库调拨五万石晚稻种子,明日便由越野车队伍运往江南,确保每一户受灾农户都能领到种子。”
他顿了顿,又道:“朕还打算传旨,江南各府县的官员需亲自下田,指导百姓补种。凡补种及时、收成良好的村落,免除明年一半的赋税,激励百姓积极恢复生产。”
皇后笑着点头:“陛下想得周全。臣妾这就去安排捐赠事宜,明日一早便将种子和财物送往江南。”
叶尘看着皇后忙碌的身影,心中感慨——帝王治国,不仅要靠朝堂百官,更要有贤内助的支持,有天下百姓的同心。只有上下一心,才能让国家安定,让百姓安居乐业。
五、申时传讯江南,新绿初绽报平安
申时,叶尘的传讯设备响起,是江南温州府知府发来的消息:“陛下,古河道勘探已完成!此河道宽三丈,深两丈,连接瓯江与东海,疏通后可分流三成瓯江洪水,且可灌溉沿岸千亩农田。目前,工匠队伍已开始清理河道淤泥,预计一月内可完工。”
紧接着,绍兴府知府也传来捷报:“陛下,曹娥江堤岸受损农田已全部完成排水,晚稻种子已分发到位,百姓们正忙着补种,田埂上已能看到新绿。另外,陛下派来的年轻工匠已开始授课,本地工匠学习热情高涨。”
叶尘逐一回复,叮嘱各地官员务必做好补种后的灌溉与防虫工作,确保秋收能有好收成。随后,他走到御花园,望着园内盛开的牡丹,心中却想着江南的田野——此刻,那里定是一片忙碌的景象,百姓们弯腰补种,工匠们修缮房屋,官员们巡查工程,处处都是生机与希望。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御书房的奏折上,叶尘拿起一份关于江南防洪巡检司官员选拔的奏折,仔细批阅。他知道,江南的灾后重建与长效防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守住初心,始终将百姓放在心上,就一定能让江南这片土地,永远远离水患,永远绿意盎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