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大草原上,寒风凛冽,气温逐渐下降。随着季节的更迭,部队也相应地换上了厚实的冬装制服。
这种冬季作战服设计独特,带有毛领和兜帽,衣服长度延伸到膝盖处,为战士们提供了额外的保暖。羊羔绒的内衬柔软舒适,能有效地抵御寒冷的侵袭。
军帽采用了皮质的雷峰帽款式,不仅保暖性强,还能很好地保护头部免受严寒的伤害。
脚下则穿着一双长筒加厚的作战靴,靴筒高及小腿,确保脚部在寒冷环境中保持温暖和干燥。
此外,战士们还配备了皮质手套和羊绒围脖,这些装备一应俱全,让他们在寒冷的冬季能够全副武装。
当战士们穿上这种灰白二色的迷彩冬季作战服时,他们立刻展现出了十足的精神气。这种制服不仅外观帅气,更重要的是其功能性和保暖性都非常出色。
尽管天气严寒,但战士们并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在科尔沁大草原上刻苦训练,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景与寒冷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热河地区如此巨大的动静,已经引起了力行社和中央党务科的高度关注。他们迅速将这一情报,详细地汇报给了远在金陵的国府。
这一消息让金陵国府的高层们心生忌惮。一个原本规模不大的第四十一军,竟然在短时间内发展出了十几万的部队,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
与此同时,东洋国也察觉到了热河地区的异常,开始向国府施加外交压力。他们质问国府为何要在热河边境陈兵十几万,是否有全面开战的打算?
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金陵国府决定采取行动,他们计划让第四十一军进行换防。
将原本驻扎在京津直隶地区的第二十九军调防到热河省,以替换第四十一军的位置,而第四十一军则退回察哈尔省。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缓解与东洋国的紧张关系,还能将第四十一军调离热河这个敏感地带。
而被调往察哈尔省的第四十一军,则可以利用其兵力优势,去解除当地的一支民间组织,察哈尔抗倭同盟军的武装。
这支民间组织虽然在抗击倭寇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最近却逐渐有赤化的迹象,这让国府感到十分担忧。
让第四十一军前去处理此事,既能消除潜在的威胁,又能显示出国府对地方局势的掌控能力。
然而,在金陵国府的高层内部,对于这种做法并非所有人都持赞同意见。
事实上,东洋国内一直在迅速扩充军备,各种迹象都显示出他们正再度酝酿着对热河地区的攻击。在这样的局势下,将第四十一军调离显然并非明智之举。
一方认为不能调走第四十一军,以应对可能来自东洋的威胁。
另一方则坚持认为察哈尔抗倭同盟军必须被清除。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使得国府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尽管如此,国府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要铲除察哈尔抗倭同盟军。于是,一道电令如箭般飞驰而去,命令第四十一军和第二十九军一同出兵,去解除这支民间的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