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揽才寻贤 京港牵线(1 / 2)

1981年11月的香港,凉意渐深,金门大厦顶层办公室里,林英对着集团组织架构图皱紧了眉头。港灯刚控股,需要懂能源管理的高管;和记黄埔私有化后,码头和地产板块缺操盘手;威尔时进军欧美,海外市场团队人手不足——人才缺口像个不断扩大的黑洞,让他越发觉得分身乏术。

“陈默,把猎头公司的负责人叫来。”林英按下内线,指尖在纸上圈出几个名字:霍建宁管财务,马世民掌物流,林高演主能源,可地产、海外运营、高科技板块的核心岗位,还是空着。

他突然想起前世李首富麾下的几员大将——擅长地产并购的周凯旋,精通资本运作的霍建宁(如今已是自己人),还有懂科技投资的张磊。虽然张磊现在可能还在读书,但周凯旋应该已经在香港商界崭露头角了。

“让猎头重点查两个人。”林英对赶来的猎头总监说,“一个叫周凯旋,据说在做地产顾问;另一个叫袁天凡,之前在汇丰做投行,擅长资本运作。不管用什么办法,都要把他们挖来,薪资待遇随便开。”

猎头总监连忙记下:“林生放心,我们这就动用所有资源去找,一周内给您答复。”

送走猎头,林英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人才是商业帝国的基石,光靠挖人还不够,得建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他拿起电话,拨通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号码:“我是香江集团的林英,想和贵校合作,设立‘香江奖学金’,资助理工科和商科的学生,毕业后优先进入集团工作。”

电话那头的校长立刻答应:“林先生心系教育,我们求之不得!下周就可以签订合作协议。”

刚挂电话,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突然响起——这是霍英东的专线。“林生,晚上有空来家里吃个便饭吗?”霍英东的声音带着笑意,“有几位内地来的朋友,想认识你。”

林英心里一动,霍英东的家宴从不是简单的吃饭,大概率是内地有重要人物来港。“当然有空,晚上七点我准时到。”

放下电话,林英让陈默准备礼物——两瓶年份茅台,还有一套威尔时最新款的银色拉杆箱,既显心意,又能推广品牌。

傍晚七点,林英的车准时停在霍英东的别墅门口。霍英东早已在门口等候,穿着一身休闲装,笑容和煦:“林生,可算把你盼来了。”

两人并肩走进客厅,里面已经坐了几位客人。霍英东指着一位穿着中山装、气质沉稳的中年男人介绍:“这位是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王特派员,从北京来的。”

王特派员站起身,主动伸出手:“林先生,久仰大名!香江集团这几年的发展,我们都看在眼里,了不起啊!”

“王特派员过奖了,只是运气好,做了点分内事。”林英握住他的手,语气谦逊。

客厅里还有几位内地来的干部,霍英东一一介绍后,大家围坐在茶桌旁,喝着功夫茶,聊起了香港的经济局势。

“林先生,听说你控股了中华煤气和港灯,还把亚视做得这么火,年轻人都很喜欢看你们的‘香江好声音’。”王特派员笑着说,“内地现在也在搞改革开放,很需要像你这样有眼光、有魄力的企业家去投资。”

林英心里清楚,这是内地向他释放的友好信号。“王特派员,我一直有关注内地的发展,也很想去考察。等忙完手头的事,一定去北京、上海、广州看看,寻找合作机会。”

霍英东在一旁补充:“林生是个实干家,之前捐了不少钱给内地建学校,对家乡很有感情。”

王特派员眼睛一亮:“哦?没想到林先生还这么热心公益!内地现在教育和基础设施都需要投入,要是林先生愿意去投资,我们一定全力支持。”

席间,话题从商业聊到民生,从香港的发展聊到内地的改革开放。王特派员详细介绍了内地的投资政策,比如经济特区的税收优惠、土地政策,还有人才引进政策,言语间充满了邀请的诚意。

“林先生,你做的威尔时箱包很有名,内地有庞大的市场,要是能去设厂,肯定能大卖。”一位内地干部说,“我们那里有很多闲置的厂房,劳动力也充足,成本比香港低很多。”

林英笑着点头:“我已经在考虑了,计划明年先去深圳考察,看看能不能建个箱包厂和服装厂,既方便出口,又能供应内地市场。”

晚饭过后,王特派员单独留下林英,两人在书房里聊了近一个小时。“林先生,香港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像你这样的爱国企业家。”王特派员语气诚恳,“以后有什么困难,或者想了解内地的政策,随时给我打电话,不要客气。”

他递过一张手写的电话号码:“这是我的私人电话,24小时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