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声动万人 亚视封神(1 / 2)

1981年1月的香港,年味渐浓,街头巷尾却被另一股热潮席卷——亚洲电视台“香江好声音”的海选海报,贴满了中环、铜锣湾的每一个街角。红色的海报上,“不看颜值,只听声音”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得路过的年轻人纷纷驻足。

“听说了吗?‘好声音’今天在旺角设海选点,只要唱得好,就能上电视!”

“我表哥昨天去报名了,说评委只听声音,背对着打分,太公平了!”

“许冠杰当导师啊!要是能被他选中,说不定能直接出道!”

旺角的海选现场,早已排起了蜿蜒的长队。年轻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手里攥着报名表,有的紧张地背歌词,有的小声哼唱,眼里满是对舞台的渴望。亚视的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红色马甲,有条不紊地核对信息、引导入场,旁边的摄像机还在抓拍选手的花絮,准备后期剪辑成宣传片。

后台的临时休息区,梁淑怡正拿着选手名单,和编导讨论。“这个叫黄家驹的,弹吉他唱原创,声音很有力量;还有个叫张学友的,唱得很稳,台风也不错,都是好苗子。”她指着名单上的两个名字,语气里满是兴奋,“今天一定要把他们的表现拍好,后期剪成花絮,提前预热。”

编导点点头,立刻安排摄像重点跟进。不一会儿,轮到黄家驹上场。他抱着一把旧吉他,走到舞台中央,深吸一口气,拨动琴弦,唱起了自己写的《海阔天空》片段。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出,候场的选手们瞬间安静下来,连工作人员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认真倾听。

评委席上,背对舞台的黄沾猛地坐直了身体,手指轻轻敲击桌面;顾嘉辉推了推眼镜,眼里闪过一丝惊讶。等黄家驹唱完,黄沾率先按下了转身键,椅子缓缓转过来,他看着眼前这个穿着牛仔裤、球鞋的年轻人,笑着说:“后生仔,唱得好!有没有兴趣加入我的战队?”

黄家驹愣了一下,随即激动地点头:“谢谢黄沾老师!我愿意!”

紧接着上场的张学友,一首《遥远的她》唱得深情款款,清亮的嗓音打动了梅艳芳和许冠杰,两人同时转身,为了抢他加入战队,还当场“吵”了起来,引得台下笑声不断。

这些精彩的海选片段,被亚视的剪辑团队精心剪成30秒花絮,每天在亚视频道滚动播放。黄家驹弹吉他的专注、张学友唱歌时的投入、导师转身时的惊喜,吊足了观众的胃口。《香江晚报》还专门开辟了“好声音海选专栏”,每天刊登选手的故事,黄家驹的追梦经历、张学友的音乐初心,都成了市民热议的话题。

与此同时,tVb的总部大楼里,气氛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高管们围坐在会议室里,看着亚视“好声音”的宣传数据——海选报名人数突破8000人,花絮播放量稳居同期第一,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度更是碾压tVb的所有节目。

“再这样下去,我们的收视率要被亚视超过了!”tVb总经理邵逸夫的侄子邵维铭拍着桌子,语气带着怒火,“‘好声音’还没开播,热度就这么高,开播后还得了?”

“他们的模式太新颖了,盲选、导师抢人,都是以前没有的。”节目部总监皱着眉头,“我们必须尽快推出一档类似的节目,抢回观众。”

“仿制品没用,只会被人骂。”邵维铭摇摇头,“要做就做差异化!他们做歌唱选秀,我们就做才艺选秀,什么唱歌、跳舞、杂技都能来,再请tVb的一线明星当评委,肯定能赢过他们!”

高管们纷纷附和,立刻安排团队策划新节目,定名为《香江才艺秀》,计划在“好声音”开播前一周推出,抢占有利档期。

1月15日,“香江好声音”第一期正式开播的前一天。亚视的宣传达到了顶峰——三家报社同时刊登整版广告,地铁、公交的移动电视循环播放导师采访花絮,连香江集团旗下的和黄商场、置地牛奶门店,都贴满了“好声音”的海报,买牛奶还能抽奖获得节目录制门票。

晚上,林英和钟楚红坐在家里的客厅里,看着电视上的花絮。钟楚红笑着说:“梁淑怡太会宣传了,现在全香港都在等明天的开播,我都有点紧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