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记黄埔确实是汇丰的包袱,每年都要贴钱进去。”沈弼放下酒杯,语气松了软,“林先生要是真心想要,汇丰可以转让——但价格方面,你打算怎么算?”
林英心里一紧,表面却不动声色。前世李首富是以7.1港元\/股拿下的,现在和黄股价虽然涨到12.2港元\/股,但自己吸筹时间比李首富短,还没到全面公开的地步,或许能压到更低。“沈行长,和黄现在的账面亏损还没止住,码头业务的成本居高不下。”他拿出林高演做的成本报告,“我要是接盘,还得投入资金改造,风险不小——我觉得4.5港元\/股比较合理,您看怎么样?”
“4.5港元?”沈弼愣了一下,他原本以为林英会开到6港元左右,没想到直接给出4.5港元——这个价格比李首富当年的7.1港元还低36%,比现在的市价低63%,简直是捡漏。
林英看出沈弼的惊讶,立刻补充道:“另外,我可以承诺,收购完成后,和记黄埔的结算业务继续交给汇丰,未来三年,香江集团在汇丰的存款不低于10亿美元。”
这句话彻底打动了沈弼。10亿美元的存款,对汇丰来说是笔不小的业务,加上之前的黄金骏马和名表,这笔交易稳赚不赔。“好!就按4.5港元\/股算!”沈弼伸出手,“明天上午,让你的法务团队来汇丰签合同。”
林英紧紧握住沈弼的手,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4.5港元\/股,33.6%的股权,总共只要15.12亿港元——比前世李首富少花了近10亿港元,这不仅是金钱的胜利,更是对历史的改写。
第二天上午9点,汇丰银行的会议室里,林英的法务团队和汇丰的律师正在逐条核对股权转让合同。合同上“转让价格:4.5港元\/股,转让比例:33.6%,总金额:15.12亿港元”的条款,像一颗定心丸,让林英彻底放下心来。
沈弼坐在主位上,看着林英在合同上签下名字,笑着说:“林先生,从今天起,你就是和记黄埔的最大股东了——希望你能把和黄盘活,别让我失望。”
“沈行长放心。”林英放下笔,拿起合同副本,“我已经让林高演做了和黄的整改方案,三个月内,保证让码头业务扭亏为盈。”
走出汇丰银行时,阳光正好。霍建宁拿着手机跑过来,声音带着兴奋:“林生!李首富那边知道我们拿下汇丰的股权,已经停止吸筹了!联交所刚才发了公告,我们持有和黄61.4%的股份,正式控股!”
林英抬头看向汇丰大厦的招牌,心里充满了底气。61.4%的股份,意味着他彻底掌控了和记黄埔这个英资巨头——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一次有华人商人控股老牌英资集团,也是他商业帝国的重要一步。
“通知下去,下午召开和记黄埔股东大会,我要宣布整改方案。”林英对霍建宁说,“另外,九龙仓的吸筹加快速度,争取月底前拿到30%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明白!”
车开回香江集团的路上,林英看着窗外的中环街景。曾经,这里是英资的天下,怡合、太古、汇丰掌控着香港的经济命脉;现在,他用136亿美元的黄金收益,打破了这个垄断,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华人。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中华煤气、九龙仓、九龙巴士,他要一个个拿下,把香港的英资版图,变成香江集团的商业帝国。